Deep Dive Myleik Teele On What No One Tells You About Parenthood

好的,這段 YouTube 影片的描述與逐字稿深入探討了育兒中那些不為人知、也較少被公開討論的真實面貌。以下是根據提供的資料所提取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細解釋:

主要論點一:育兒的真實經驗與主流的「夢幻」敘事存在巨大落差,而這種落差是導致育兒艱難的重要原因。

影片的核心觀點之一是,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過於美化和不切實際的育兒敘事,尤其是在新手父母的過渡期。這種敘事傾向於只展現育兒的喜悅、溫馨和美好時刻,而忽略了其中的艱辛、挑戰、犧牲和內在掙扎。 Myleik Teele 和 Dr. Becky 都強調,他們希望分享那些「沒有人告訴你的事」,打破這種不真實的濾鏡。人們花大量時間準備嬰兒物品清單(如 Bye Bye Baby 的產品清單),卻鮮少有人準備應對育兒帶來的內在和關係變化。這種缺乏準備導致當父母真正面對育兒的混亂、疲憊和不如預期時,會感到震驚、孤單、甚至質疑自己是否是個「好」父母,因為他們的經驗與「應該」感受到的不符。影片指出,認識到育兒是「真的很難」的事實本身,是邁向真實和韌性的第一步。這種認知可以幫助未來的父母或新手父母設定更切實際的期望,減少因「應該」和「實際」之間的落差而產生的額外痛苦和自我懷疑。

主要論點二:成為父母(特別是母親)會經歷深刻的「自我失落」,且需要努力才能保留個人原有的身份與需求。

影片強調,育兒不僅僅是「多了一個人」,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重塑過程,其中伴隨著顯著的「失落感」。這種失落不是說不愛孩子,而是對自己過往生活方式、時間、精力、甚至部分個人身份的失落。具體的失落感包括:
1. 時間和空間的失落: 失去大量的個人時間、安靜的時刻。 Myleik 回憶過去週末可以悠閒吃早午餐、逛街的日子,感嘆現在這些簡單的事情都需要大量的規劃和精力。連坐下來安靜吃頓飯或洗個長澡都變得困難。
2. 獨立性的失落: 育兒特別是嬰兒階段,是極度依賴的關係。如果一個人習慣獨立自主,那麼需要不斷回應一個完全依賴自己的小生命,會帶來巨大的挑戰。
3. 部分身份的失落: 育兒初期,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圍繞著孩子轉。過去可能是事業女性、自由靈魂、朋友、伴侶等身份,現在「母親」或「父親」的身份壓倒一切,讓人感覺「不再認識自己」,甚至感到自己「站在自己之外」。
4. 身體和精神狀態的變化: 影片提到腳痛、疲憊、睡眠不足等身體變化,以及持續的精神負擔(例如對孩子飲食的焦慮)。
影片認為,人們應該正視並討論這種失落,而不是避而不談。意識到這種失落是正常的,可以幫助父母接納自己的複雜感受——可以深愛孩子,同時也懷念過去的自由和安靜。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為自己而戰」,主動規劃和爭取保留個人時間、空間和需求,例如安排有人協助、提前準備餐點、維持個人療程等。這不是自私,而是為了維護作為一個人的基本需求,進而才能更好地擔任父母的角色。

主要論點三:「好」父母不等於「犧牲自我」的父母,社會應拋棄「犧牲迷思」,鼓勵父母關注並滿足自身需求。

影片強烈挑戰了「好母親(父母)就是要犧牲自我、把自己累垮才算盡責」的社會迷思。這種觀念導致許多父母(尤其是母親)在照顧孩子時感到巨大的罪惡感,如果他們花時間精力在自己身上(例如去 SPA 、短暫離開孩子),會受到內部(自我)或外部(家人、陌生人)的評判和批評。 Myleik 提到自己曾因短暫離開孩子而被陌生人批評的經歷。 Dr. Becky 強調,這種「無私」或「犧牲」的理想是極具破壞性的,因為一個無法照顧好自己、甚至「無我」的領導者(父母)不可能真正地堅韌和穩定,這對孩子也是不利的。
影片倡導一種新的視角:照顧好自己的父母,才能成為更穩健(sturdy)的領導者。它鼓勵父母檢視自己與「自身需求」的關係,是否一想到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感到恐慌或罪惡。這種不適感往往源於成長過程中學習到的觀念。雖然不可能一夜之間改變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但可以帶著好奇心去探索這種不適。此外,對於那些害怕他人評判而不敢照顧自己的父母,Dr. Becky 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方法:既然你會想像別人的負面想法,不如反過來想像那些正面支持你的聲音(「妳做得很棒!妳在為孩子樹立好榜樣!」)。這個論點的核心是:父母的健康和幸福是育兒的基石,而非犧牲品。

主要論點四:育兒深刻影響伴侶關係,並會揭示雙方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需要事先進行關於這些潛在動態的坦誠溝通。

影片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人們在育兒過程中,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認識自己的伴侶,因為育兒會不自覺地激活或重現他們各自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當孩子哭鬧、遇到挑戰時,伴侶的反應往往是他們小時候被對待方式的直接體現,而非深思熟慮後的選擇。這些潛意識的反應,在沒有孩子時可能從未顯現,但在育兒的壓力下會浮現出來,可能導致衝突和誤解(例如,一方可能像父母一樣急於「修好」或忽略哭泣,而另一方可能像自己被對待時那樣感到被忽略)。
影片建議,在孩子出生前,伴侶雙方應該建立一個關於潛在育兒動態的「情感清單」,坦誠討論彼此的原生家庭經驗:當你哭泣或沮喪時,你的父母是如何處理的?誰比較有耐心?誰會迴避?誰會急著讓你開心?雖然不一定能完全回憶起來,但討論這些問題有助於理解彼此未來可能的反應模式。這不是為了批判對方的父母,而是為了增進理解和連結。這種討論讓雙方有了基礎,去識別自己的反應,並在育兒時有意識地選擇不同的做法。此外,對於實際的家務分工(換尿布、洗奶瓶、了解作息等)的討論也是必不可少的,提前設定期望並了解彼此對於傳統性別角色的看法,有助於在未來避免矛盾。

主要論點五:嬰兒階段的育兒尤其艱難,因其高度的依賴性和不可預測性;父母需要調整期望,認識到「嬰兒並不好玩」,但可以學習與孩子建立連結。

影片坦率地指出,嬰兒階段——特別是會哭鬧、還無法坐起或互動的最初幾個月或一年——是極度艱難的。這並非否定對嬰兒的愛或他們帶來的喜悅,而是誠實地面對現實:嬰兒是一個「完全依賴的球體」,他們主要的活動是吃、睡、哭。照顧嬰兒需要投入天文數字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在「餵食」這件事上(影片生動地描述了父母幾乎所有清醒時間都在考慮孩子的食物:有沒有、夠不夠、愛不愛吃、會不會過敏、清潔、準備下一餐等等)。
對於許多習慣於獨立、喜歡有結構或快速回報的人來說,嬰兒階段可能會特別挑戰,因為孩子的互動是有限的,他們的回應是模糊的,你可能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哭,或他們在想什麼。這時候可能會感覺孩子像個「陌生人」。 Dr. Becky 和 Myleik 都直言:「嬰兒並不好玩(not fun)」。這個論點並非鼓勵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設定現實的期望,減少父母「為什麼我對著嬰兒感受不到想像中的樂趣」而產生的失落感。影片建議,雖然嬰兒期艱難,但父母可以找到一些應對方法,例如準備能讓自己在餵奶或長時間抱著孩子時打發時間的東西(如 Netflix 清單),或專注於那些能夠建立連結的時刻,即使只是安靜的陪伴。

主要論點六:面對孩子的哭鬧和痛苦,父母最強大的工具不是讓他們停止,而是保持自身的「冷靜存在」(Calm Presence)並進行「共同調節」(Co-regulation)。

傳統的育兒觀念常讓父母感到有壓力去「停止」孩子的哭泣或「解決」他們的不適。影片挑戰了這一點,指出面對嬰兒或幼兒的哭鬧,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保持自身的冷靜和穩定。孩子剛出生時,他們完全能夠感受情緒,但幾乎不具備調節情緒的能力。他們在身體裡感受到的強烈情緒(飢餓、不適、疲憊等)會壓垮他們自我平靜的能力。而父母的「冷靜存在」正是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Co-regulation)的基石。共同調節是一個過程:當孩子處於失控(dysregulation)狀態時,父母能夠保持穩定,孩子會吸收父母的平靜能量,從而學習到「即使感受強烈情緒,它也是可以管理的,因為我的父母沒有被它擊垮」。
Dr. Becky 提供具體方法來練習這種「冷靜存在」:
1. 練習深呼吸: 尤其是在不感到壓力時就開始練習。吸氣像聞熱巧克力一樣緩慢,吐氣則像通過吸管一樣緩慢,讓吐氣比吸氣更長,這能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帶來平靜。
2. 使用簡單的詞語: 在孩子哭鬧時,先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用平靜的語氣對孩子說「我在這裡」、「我相信你(感受到不舒服)」、「我會陪著你」。這些話語不是要立即停止哭泣,而是傳達一種安全感和被理解感。
這個論點強調,育兒的關鍵在於父母自身的內在狀態和連結能力,而不是掌握讓孩子「聽話」或「不哭」的技巧。通過穩定的陪伴,父母正在建立孩子終身受益的情緒調節能力。

主要論點七:育兒雖然充滿挑戰,但也蘊含著深刻的治癒和自我成長的機會。

儘管影片花費大量篇幅討論育兒的艱辛和挑戰,但它也提供了正面的展望。影片認為,育兒可以是一個深刻的治癒過程,尤其當父母在育兒中看到自己原生家庭模式的重現時,這是一個認識並改變自身反應的機會。孩子往往能教會父母比父母教給他們更多的東西。透過育兒,父母會發現自己新的能力、更強大的韌性,也會學會對自己更加富有同情心(例如,認識到自己對自己過於嚴苛,並思考如何改變)。看著孩子成長,同時也看著自己成長,這是一種巨大的回報和滿足感。

總結來說,這段影片通過 Myleik Teele 和 Dr. Becky 的坦誠對話,旨在揭露育兒,特別是新手父母過渡期的真實面貌。核心信息是:育兒很難,不要被理想化敘事誤導;準備「情感清單」與準備物質清單同等重要,要關注自我、伴侶和孩子的內在需求;要勇敢面對育兒帶來的自我失落和關係挑戰;拋棄犧牲迷思,將自身福祉視為育兒的基礎;學習在混亂中保持冷靜,通過共同調節幫助孩子成長;並相信育兒的過程本身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和治癒之旅。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未來的父母和新手父母感到不那麼孤單,並能以更真實、更有準備的姿態迎接育兒旅程。

(總字數超過 10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