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段 YouTube 影片,由臨床心理學家 Dr. Becky 與兒童早期教育倡導者 Susie Allison (@BusyToddler) 進行深度對談,其主要論點圍繞著如何幫助孩子發展健全的學習態度和韌性,而非僅僅追求學業上的成功或成就。以下是主要的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主要論點一:重新定義學習的成功,將焦點從「成果」轉移到「過程」
影片的核心主張之一是,幫助孩子愛上學習,與他們最終取得的學業成績、獎勵或成就無關。真正的關鍵在於孩子能否「容忍工作過程中的挫折」。這徹底顛覆了許多家長傳統上對「成功學習」的理解,我們往往更關注孩子是否考滿分、是否能快速掌握技能、是否能比同齡人表現得更好。
然而,影片指出,學習從來就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它充滿了挑戰、錯誤、反覆嘗試和失敗。從孩子第一次學會走路跌倒,到學會閱讀時結巴、寫字寫錯,再到長大後學習複雜的數學或新的運動技能,這些過程都必然伴隨著困難和挫折。影片強調,孩子與學習建立的關係,比他們在特定年齡學會某項技能更重要。如果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因害怕失敗或挫折而卻步,即使他們天資聰穎,也難以持續深入學習。
因此,重要的不是孩子何時學會,而是他們在學習的艱難時刻如何應對。能否在遇到困難時繼續努力、從失敗中站起來、並且願意再次嘗試,這才是奠定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石。影片將這種能力稱為「韌性」。學習的成功,應被視為能夠享受或至少能夠容忍「不知道」到「知道」之間的那個充滿挑戰的過渡空間。這意味著家長需要引導孩子理解,當事情變得困難時,這恰恰是學習發生的時刻,是成長的禮物。
主要論點二:韌性的核心在於「容忍挫折」,而非快速「克服」或「逃離」
影片對「韌性」給予了更深入的定義。它不僅僅是「從困難中恢復過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困難中堅持下去」的能力,也就是「容忍正在發生的困難」的能力。當孩子說「我做不到」或因為做不好而想放棄時,韌性體現在他們能否忍受那種不適感,願意再嘗試一下,或者想辦法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
這與許多家長期望孩子迅速「解決問題」或「走出困境」的心態有所不同。影片提醒我們,讓孩子學會容忍挫折和不確定性,是建立韌性的關鍵。這需要時間和練習,而且過程可能看起來並不完美或迅速。孩子可能會抱怨、沮喪甚至崩潰,這些都是他們在「學習容忍」的正常表現。家長的工作不是立即消除挫折,而是幫助孩子在挫折中學會調節情緒,並理解這種不適感是過程的一部分。當孩子能夠與挫折感共處,他們就更能擁抱挑戰並從中學習。
主要論點三:家長必須「親身示範」掙扎與學習的過程
影片強烈主張,家長是孩子學習韌性最重要的榜樣。孩子需要親眼看到成年人是如何面對困難、犯錯和學習的。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表現得無所不知、輕而易舉,孩子就會誤以為所有事情都應該是順利且完美的。當他們自己遇到困難時,就會感到孤單、羞愧,認為自己是唯一一個 struggling 的人。
因此,影片建議家長刻意向孩子展示自己的「掙扎時刻」。這可以是嘗試學習新的技能(如 Dr. Becky 練習瑜珈的倒立,跌倒了)、處理工作上的難題、做飯時搞砸了、或者只是穿衣服時不小心穿反了(即使是故意的,也可以藉機展示如何發現錯誤並改正)。重點在於,不僅僅是告訴孩子「失敗是成功之母」,而是要「演示」這個過程:表現出沮喪、承認搞砸了、花時間思考如何改正、然後再次嘗試。
影片強調,家長需要展現的是「真實的調節過程」,而不是一個完美迅速的反彈。例如,跌倒了可以說「喔,這真令人沮喪,我好像永遠學不會」,然後停頓一下,說「等等,等等,我吸一口氣… 我可以想想下次哪裡可以做一點點不一樣… 即使跌倒,我也做得很好」。這樣的示範讓孩子看到,即使是大人,也會有情緒低落、想放棄的時候,但他們可以學習與這些情緒共處,並從中找到繼續前進的力量。這種親身示範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力量,它去除了掙扎的羞恥感,讓孩子知道這是人類共同的經驗。
主要論點四:理解並幫助孩子「與完美主義共處」,而非消除它
影片將「完美主義」視為阻礙孩子發展韌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完美主義的衝動讓孩子害怕犯錯,因為錯誤意味著不完美,這使得他們難以進入那個充滿錯誤和嘗試的學習空間。許多家長會試圖告訴孩子「你不需要完美」、「這樣已經夠好了」,試圖說服孩子放棄完美主義。
然而,影片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視角:我們無法「消除」感受或內在的衝動。完美主義是一種感受或內在的部分,就像悲傷或憤怒一樣。關鍵不在於擺脫它,而在於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與他們的完美主義相處」。影片提出了一個非常具體的策略:將完美主義「擬人化」,例如稱之為孩子內心的「完美小孩」或「完美聲音」。
家長可以先談論自己內心的「完美聲音」是如何運作的(例如:「我的完美女孩總是說:完美!完美!一定要完美!如果不完美就丟掉!」),向孩子展示自己也有這樣的衝動。然後,再詢問孩子是否也有類似的「完美聲音」。這樣做的好處是,將完美主義從孩子的「身份」中分離出來,它變成了一個「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我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當孩子能夠辨識出這個「完美聲音」時,他們就獲得了力量去「與之對話」或「不被它完全控制」。例如,當聽到「一定要寫得完美」的聲音時,他們可以心裡回應「嘿,完美小孩,我知道你在說話,但我正在學習,犯錯沒關係」。
這種方式教導孩子學習「關聯」他們的感受和衝動,而不是「擺脫」它們。這種連接和好奇心是情緒調節的關鍵要素。透過練習,孩子學會即使內心的「完美聲音」很響亮,他們仍然可以選擇聽從另一個聲音——那個說「我可以做難事」的聲音。這使得他們能夠在面對不完美時繼續嘗試,從而培養韌性。蘇西分享她女兒在學習寫數字時,如何辨識並對抗內心的「完美凱特」,成功地堅持練習,就是這個策略的絕佳例證。
主要論點五:家長的「情緒調節」能力是幫助孩子發展韌性的前提
影片指出,家長自身的情緒調節能力,是能否有效幫助孩子應對挫折和發展韌性的基礎。當孩子因為困難而崩潰或發脾氣時,這很容易觸發家長自身的焦慮、無力感或惱怒。如果家長自己也變得不知所措、失去耐心或斥責孩子(例如說「這有什麼難的?!」、「你怎麼這麼容易放棄?」),那麼他們實際上是向孩子傳遞了「這個情況是無法應對的」信息。
反之,如果家長能夠在孩子失控時保持冷靜,成為孩子需要的那個「平靜的存在」,即使只是坐在孩子旁邊,溫和地說「我知道這很難」,或像影片中建議的「我在這裡」,都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來體驗和處理他們強烈的情緒。家長的平靜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示範,讓孩子感到「即使我感到混亂,仍然有人是穩定的,所以這個情況是可能處理的」。
此外,影片也將這種原則延伸到家長自身的教養旅程。家長也應該對自己在教養上的掙扎應用「成長型思維」和「自我同情」。當感覺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夠完美時,不要陷入自我批評(「我真是個糟糕的家長,難怪我的孩子會這樣」)。而是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自己,認識到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給予自己寬容和耐心。影片建議家長可以從一個小小的行動開始,例如明天只選擇一件事來練習示範掙扎或改變回應方式。這不僅讓教養變得更容易實踐,也再次為孩子示範了學習和成長是一個持續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犯錯和不完美是其中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這段影片的核心信息是,真正的教育不是關於孩子學得多快或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關於他們如何學習應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和不完美。這需要家長將焦點轉移到過程、容忍挫折、親身示範掙扎、智慧地引導孩子處理完美主義,並時刻關注和提升自身的內在調節能力。這是一個長期的、投資於孩子內在力量的教養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