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段 YouTube 影片由臨床心理學家 Dr. Becky 主講,主題是「打破循環,用不同的方式教養孩子」(Breaking Cycles and Doing Things Differently)。影片的核心在於探討並支持那些選擇以與自己原生家庭不同的方式養育子女的父母,即所謂的「循環打破者」(Cycle-Breaker)。影片透過三位父母的來電分享其掙扎,並由 Dr. Becky 提供觀點、策略與支持。
以下是影片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
重新定義與肯定「循環打破者」的身分及其面臨的巨大挑戰:
Dr. Becky 強調,「循環打破者」並非僅是試圖改變,而是就是一個循環打破者。這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完美狀態,而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過程。打破循環意味著有意識地選擇不同於自己被養育的方式來養育下一代。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力量,因為這不僅僅是挑戰自己父母輩的養育模式,更是承載了數代人傳承下來的模式的重量,並試圖成為這個模式的轉折點,向未來的世代開啟新的可能性。這種身分轉變並非輕鬆,反而伴隨著巨大的壓力與內在衝突。 Dr. Becky 藉由請聽眾想像自己背負著所有前代人的重量,並伸出雙手說「這個家族的故事,到我為止。我要開始新的方式。」來形象化這種掙扎。她指出,成為循環打破者不代表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也不代表永遠不會重蹈覆轍。恰恰相反,即使在壓力下(如第一位來電者 Casey 提到因新手媽媽的疲憊與工作壓力而可能重現父母愛吼叫的模式),偶爾回歸舊模式是人之常情。真正的循環打破者,是在這些時刻之後,選擇修復(repair)與孩子的關係,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並向他們解釋這不是他們的錯,同時展現自己正在努力改變。這種修復行為本身,就是打破循環的一種重要形式。因此,重點不在於不犯錯,而在於如何處理錯誤,如何透過修復為孩子建立安全感和連結,這與缺乏修復的原生家庭模式截然不同。 -
承認並處理打破循環可能帶來的「失落」感,尤其是在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中:
影片透過第二位來電者 Lindsay 的經歷,揭示了打破循環在外部關係層面可能帶來的困難。 Lindsay 發現她用與父母不同的方式養育孩子(例如不打屁股),導致與父母產生摩擦和隔閡。儘管她試圖解釋自己的選擇,並試圖體諒父母,但父母的防禦與固執讓溝通變得困難,最終導致她選擇保持距離,這讓她感到失落,也讓父母質疑她為何不常聯繫。 Dr. Becky 深刻地指出,打破循環的過程中常伴隨著「獲得」與「失落」。獲得的是自我成長、更穩固的內在真實感和更令自己滿意的親子關係;而失落的可能是與原生家庭過去那種基於共同認知或順從的親密感。這種失落感不亞於真正的分離,因為它涉及到對一段重要關係樣貌的失去。 Dr. Becky 坦誠地說,當一個人的自我發展(源於自我信任、好奇心、直覺)挑戰了與他人關係的基礎(過去可能基於順從或將父母視為唯一真理來源),很難找到一個完美的方式來「同時擁有」這兩種狀態。她提倡「兩個事實可以並存」的觀念:你既可以為自己在個人和養育方式上的成長感到欣慰,同時也為與父母關係的疏遠感到悲傷。面對父母關於聯繫頻率的質疑,Dr. Becky 建議坦誠地表達感受,例如可以說:「我很想多和你們聯繫,但當我們交流時,有些話題對我們來說似乎太難處理了,常常導致衝突。當我做事情的方式與你們不同時,你們很難尊重我的選擇,而我也很難不去為自己的方式辯護。如果我們能夠達到一個可以互相尊重彼此不同做法的狀態,不需要爭辯誰對誰錯,只是接受這種不同並找到交流的方式,我很樂意更頻繁地聯繫。」但 Dr. Becky 也強調,我們無法強迫父母改變他們的反應或感受,如果他們將你的不同視為對他們個人的攻擊,你只能設定界限並調整自己,保護自己。這部分論點核心在於,循環打破者必須接受這種關係上的潛在成本,並學會處理這種複雜的失落情緒。 -
強調與孩子坦誠溝通困難事實的重要性,用「在場」(Presence)代替「安心」(Reassurance):
第三位來電者分享了她因母親在年輕時和成年後選擇斷絕關係而帶來的創傷,以及她現在如何與五歲女兒談論這段家族史,同時向女兒保證這不會發生在她身上。 Dr. Becky 針對此提出關鍵論點:真正讓孩子感到害怕的不是資訊本身,而是混亂與未被解釋的現象。 當孩子注意到環境中存在不尋常或未被言明的事情(例如某個祖輩人物的缺席),但沒有人給予解釋,他們會自己拼湊碎片,這會帶來焦慮和不安。相較之下,即使是困難的事實,當父母選擇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坦誠地說出來時,反而能建立安全感。 Dr. Becky 特別質疑了「安心」(reassurance)這個詞彙的有效性,認為它可能帶有試圖讓孩子停止感受某種情緒的意味,這並不總是奏效。更好的目標是提供 「在場」(presence)——無論情況多麼困難、多麼混亂,父母選擇「在場」,與孩子一起面對。她建議可以這樣與孩子開啟對話:「我有件比較困難的事情要跟你解釋,但在我們家,即使是不舒服或困難的事情,我們也會談論真實。你永遠會從我這裡聽到真相,因為我知道我們可以一起度過難關。我知道你聽我提過我的媽媽,我也跟你說過她沒有過世,所以她還活著,你可能想知道她在哪裡、發生了什麼。困難的部分是,我不知道她在哪裡,我已經二十年沒跟她說過話了,我跟她沒有關係了。」然後停下來,觀察孩子的反應。關鍵在於命名這段關係狀態是「非常悲傷且非常罕見的」,並明確地向孩子聲明自己的意圖與承諾:「我知道一件事,我永遠、永遠、永遠不會不跟你保持關係。換句話說,我會永遠、永遠、永遠在你生命裡。我永遠不會不跟你說話,你永遠會知道我在哪裡,你永遠可以打電話給我。我跟我媽媽之間發生的事,不會發生在我跟你之間。」Dr. Becky 進一步建議,孩子的問題常常是隱藏的擔憂,例如孩子可能會問「你媽媽是不是因為你做了很壞的事才不跟你說話?」在回答這類問題時,除了給予直接的答案(例如「不是的」),更重要的是去回應孩子潛藏的擔憂:「嗯,你是不是在擔心,如果你對我說了很壞的話,我也會這樣對你?讓我告訴你,我知道當孩子說壞話時,他們其實很掙扎。但你說的任何話,都不會讓我停止愛你,不會改變我多麼想要你成為我的女兒,我將永遠是你的父母。」透過這樣的回應,父母不僅提供了資訊,更重要的是確認了無條件的愛與承諾,讓孩子感受到無論發生什麼,父母都在場,關係是穩固的。
總結而言,這段影片的核心主旨是高度肯定並支持「循環打破者」父母的努力,承認這條路充滿挑戰(包括內在的掙扎、與原生家庭的衝突、處理過去創傷等),並提供具體的視角與策略來應對這些困難:接受不完美並學會修復是循環打破的關鍵;處理與原生家庭的關係需要承認失落、設立界限而非試圖改變對方;與孩子溝通困難的家族史需要坦誠、命名真實、並透過「在場」而非僅僅口頭「安心」來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影片最後透過這三個主要的「帶走點」(Takeaways)再次凝聚核心訊息,並強調循環打破者並不孤單,他們屬於一個有意識、有連結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