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rtunities For News Podcasting And The Impact Of Covid 19

好的,以下根據提供的 YouTube 內容,提取並詳盡解釋其主要論點,內容使用繁體中文並力求超過一千字:

這份來自路透社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的網路研討會文字記錄,聚焦於新聞播客(news podcasting)的發展機會,以及 COVID-19 疫情對此領域造成的影響。主講人 Nick Newman 根據路透社研究所於 2019 年 12 月發布的報告《新聞播客與出版商的機會》(News Podcasts and the Opportunities for Publishers),並補充了疫情期間的最新觀察,提出了幾個主要論點:

主要論點一:新聞播客市場正經歷顯著成長,並對出版商具有重要的策略價值。

  • 受眾規模與年輕化趨勢: 播客整體收聽人數大幅增加,特別是在美國和英國等市場。更重要的是,播客成功吸引了傳統媒體難以觸及的年輕族群(35 歲以下,尤其是 18-24 歲)。研究顯示,年輕人收聽播客的可能性是 55 歲以上族群的四倍。這種人口結構的優勢是出版商積極投入新聞播客的主要動力之一。
  • 播客格式的吸引力: 主講人解釋了播客為何對年輕人有吸引力。首先,它是一種「無摩擦」的格式,易於取得和收聽,讓聽眾可以「讓內容流過」(washes all over you),提供一種擺脫螢幕的體驗。其次,播客具有隨選(on-demand)的特性,符合數位原生世代的習慣,聽眾可以自由決定何時何地收聽。第三,播客提供多樣化和「真實」的聲音,與傳統電台可能給人的「古板」印象不同,年輕人能在播客中找到與自己相似或相關的創作者和觀點。這些結合技術進步(如更好的耳機、智慧音箱)和內容創新,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推動了播客的成長。
  • 供給端的爆發性增長: 全球播客數量已突破一百萬個,且正以每年約二十萬個的速度增長。雖然新聞類播客在總節目數中佔比不高(約 6%),但在總收聽集數中卻佔有顯著比例(在美國約佔 21%),顯示新聞播客的收聽頻率和單集重要性遠高於其節目數量佔比。這說明新聞內容在播客領域具有較高的觸達率和影響力。
  • 新聞播客的多樣性與類型: 報告將新聞播客分為幾類,包括:
    • 每日新聞(Daily News): 包含原生播客(如《The Daily》)和從現有廣播節目擷取的重播內容。
    • 談話與訪談(Talk and Interview): 通常成本較低,利用現有記者或專欄作家進行非腳本式的討論。
    • 敘事系列(Narrative Series): 針對單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的多集節目,類似紀錄片或 Netflix 影集格式,特別在美國和澳洲的真實犯罪類別中很受歡迎。
    • 紀錄片系列(Documentary Strands): 以單一節目名稱包含不同主題的每週或定期紀錄片。
    • 長篇朗讀(Long Reads): 將報刊文章轉為音頻朗讀。
      不同類型的播客提供了不同的機會,其中談話與訪談類數量最多,而每日深入分析類(Deep Dive)雖然數量較少,但在美國和英國等市場卻擁有最高的受歡迎度,如《The Daily》(紐約時報)和《Today in Focus》(衛報),其聽眾規模甚至能媲美或超越報紙的每日閱讀量。
  • 出版商的策略目標: 對於許多出版商而言,投入新聞播客的首要目標並非立即盈利,而是更具策略性的考量:
    • 建立忠誠度和習慣: 每日播客能讓出版商每天與聽眾建立穩定的連結,形成收聽習慣,加深品牌忠誠度。
    • 吸引年輕受眾: 播客是觸達傳統媒體難以吸引的年輕族群的有效途徑。
    • 展示新聞價值: 透過深入的報導和敘事,播客能有效呈現出版商新聞工作的深度和價值,吸引現有訂閱者和潛在訂閱者。
    • 增加額外收入: 儘管盈利不是唯一目標,但成功的播客確實能透過廣告或其他模式帶來收入。

主要論點二:播客平台格局正在變化,新的中間商正在崛起。

  • Apple 主導地位的轉移: 過去播客生態系統長期與 Apple 及其 iPod/iPhone 緊密相關,但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在美國,Apple 的使用量已降至約 57%,而 Spotify 正迅速增長,在部分歐洲國家甚至已經超越 Apple 。
  • Spotify 的積極投資與策略: Spotify 將播客視為提高用戶忠誠度和黏性的重要手段,正投入巨資(約五億美元)購買工作室、內容和進行分發。他們積極嘗試獨家內容(Originals 或 Exclusives),並探索自動生成播放列表(如 Daily Drive)等創新形式,旨在將播客帶向更廣泛的受眾。
  • 其他平台的參與: Google 也開始將播客內容整合到搜尋結果中。同時,付費平台(如 Luminary 、 Pidemo)雖然規模較小,也試圖創造付費播客環境。
  • 傳統廣播公司的應對: 廣播公司一方面希望內容能透過新平台分發,另一方面也擔心失去對受眾體驗的控制。因此,他們積極發展自己的平台和應用程式(如 BBC Sounds),並嘗試「視窗化」(windowing)策略,優先在自家平台發布內容,再推向其他平台,以保持與受眾的直接連結。這也引發了平台之間的競爭和摩擦(如 BBC 從 Google 搜尋中撤下內容)。

主要論點三:COVID-19 疫情對新聞播客產生了複雜而深遠的影響。

  • 受眾收聽模式的改變: 疫情導致許多人取消通勤,這改變了傳統上以通勤時間為主的早晨收聽高峰。雖然新聞類播客(尤其是關於疫情的)在疫情初期流量激增,但整體播客收聽量在某些國家或某些時段可能下降(如瑞典)。同時,人們的收聽時間和地點也變得更多樣化,播客可能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被收聽。
  • 新聞內容的激增與形式創新: 疫情促使大量關於新冠病毒的「快閃」或「臨時」播客湧現,其中許多長度較短(如 10 分鐘),以快速更新疫情資訊。出版商也迅速調整現有每日新聞播客的內容,使其幾乎完全聚焦於疫情相關話題。
  • 內容製作的實驗與調整: 出版商根據變化調整內容策略,例如:
    • 推出針對特定需求(如正念冥想)的播客。
    • 利用專家資源,推出由醫學專家主持或訪談的深度播客,滿足受眾對權威資訊的渴望。德國由病毒學家主持的播客成為熱門範例。
    • 調整現有播客的長度,以適應受眾新的日常和收聽習慣。
    • 部分出版商暫時移除付費牆,讓更多人能接觸到新聞播客內容,帶來受眾增長(如金融時報的例子)。
  • 「真實性」超越「完美」: 疫情期間,由於遠程錄製等限制,許多播客的音頻品質可能不如從前,但受眾似乎更看重內容的「真實性」(authenticity)而非「完美」(perfection)。這可能對廣播出身、習慣高度製作的人員帶來新的啟示。
  • 經濟影響與市場洗牌: 疫情對廣告市場造成衝擊,這可能導致一些依賴廣告的大型播客系列製作被推遲或取消。整體經濟下行預計會加速市場的洗牌,表現不佳的播客可能會提前停更。然而,這也可能刺激新的商業模式和實驗性格式的出現。

結論:

總體而言,主講人認為新聞播客在疫情前已是個快速增長並對出版商具有重要策略價值的領域,特別是在吸引年輕受眾、建立忠誠度及展示新聞深度方面。平台格局的變化為播客帶來更廣泛的觸達機會,但也帶來新的競爭和挑戰。 COVID-19 疫情雖然在短期內改變了收聽模式並對商業模式造成影響,但也證明了新聞播客格式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促使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長遠來看,新聞播客作為新聞和政治資訊的重要載體、日常習慣的建立者以及吸引年輕一代的工具,其重要性只會增加,並將繼續是出版商值得投入的領域。疫情帶來的實驗和學習經驗,可能會塑造播客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