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mc Founder Morris Chang

好的,根據您提供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訪談資料,以下是從中提取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這段訪談涵蓋了台積電及其創辦人張忠謀博士職涯中的幾個關鍵時刻與策略,深刻地闡述了台積電如何從一個被動的晶圓代工廠,逐步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無可取代的領導者。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純晶圓代工」模式的戰略遠見與成功:

    • 論點核心: 張忠謀博士早在台積電創立初期,就預見到「無廠半導體公司」(Fabless)模式的崛起,並堅守「純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即只負責製造,不與客戶(芯片設計公司)競爭設計業務。
    • 詳盡解釋: 訪談中提到,張忠謀博士在創立台積電前於德州儀器(TI)工作時,就遇到如 ATM 這類沒有自己晶圓廠的公司,向 TI 尋求代工服務,這啟發了他關於無廠模式的可能。創辦人 Gordon Campbell 也向他洽談過類似的概念,雖然當時未獲 TI 投資,但證實了無廠公司的想法已在醞釀。台積電成立初期,主要客戶是像 Intel 這樣的整合元件製造商(IDM),為其提供非核心或產能溢出的代工服務,業務來源較為被動且缺乏議價能力。然而,張忠謀博士堅持「不與客戶競爭」的策略,與 IDM 廠不同,台積電不會推出自己的芯片產品。這一策略在當時被認為是「非主流」甚至「有點糟糕」的商業模式,因為 IDM 掌握設計與製造,看似更有優勢。然而,隨著半導體技術演進,設計與製造的複雜性和成本急速攀升,促使越來越多公司選擇專注於設計,將製造外包。台積電的「純晶圓代工」模式,因為不與這些設計公司競爭,贏得了他們的信任,成為他們唯一的、值得託付的合作夥伴。訪談中提到 Apple 考慮 Intel 代工其 iPhone 芯片,而 Tim Cook 回應「Intel 不知道如何成為一個晶圓代工廠」,正是對台積電長期以來建立的「客戶信任」和「服務客戶」文化的印證。 Intel 作為 IDM 廠,其設計部門與潛在代工客戶存在競爭關係,這在客戶眼中是巨大的衝突點。台積電則避免了這一點,使得 NVIDIA 、 Qualcomm 、 Apple 等眾多無廠巨頭或轉型後的 IDM(如 AMD)能將最先進、最核心的技術交給台積電製造,無需擔心技術洩露或被競爭。 Arm 架構的崛起也為無廠模式提供了沃土,使得大量基於 Arm 設計的公司需要一個強大的、獨立的代工夥伴,台積電恰逢其時地成為了這個角色。
  2. 果斷的技術與資本支出投資策略:

    • 論點核心: 台積電透過高比例的研發投入和前瞻性的資本支出,確保在技術節點上的領先地位,並利用學習曲線效應建立規模優勢。
    • 詳盡解釋: 訪談中詳細描述了台積電在 2009 年克服 40 奈米(nm)節點的良率問題後,如何果斷「押寶」下一個 28 奈米節點。張忠謀博士將公司的研發預算固定在營收的 8%,不受景氣影響,給予研發團隊穩定的資源與信心去推進技術。當時的研發主管認為 28 奈米將是「甜蜜點」(Sweet Spot),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基於市場預測、內部技術評估以及對學習曲線理論的深刻理解(即生產越多,單位成本越低),張忠謀博士做出了大幅提升資本支出的決策,將年度資本支出從約 20-25 億美元一舉提高到 2010 年的近 60 億美元,這在當時引起了董事會的廣泛質疑。但他引用莎士比亞的話,認為 28 奈米是一個不能錯過的「浪潮」(Tide),必須抓住機會。這種敢於在高風險時刻投入巨資,以求在下一代技術上甩開競爭對手,是台積電成功的關鍵。儘管 28 奈米初期曾因 Apple 提出額外開發 20 奈米的需求而造成技術開發上的「繞道」(detour),甚至導致 16 奈米的開發進度被 Samsung 超越(因為 Samsung 沒有 20 奈米的需求,直接跳往 16 奈米),但最終台積電仍憑藉其執行力和 Apple 的信任,在 16 奈米節點上贏回了大部分 Apple 的訂單。這種對技術節點的承諾、龐大的資本支出以及對學習曲線的精準掌握,使得台積電能夠在產量爬升後迅速降低成本,提供有競爭力的價格,進一步吸引更多訂單,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飛輪效應」。訪談中也提到,台積電會要求客戶預付保證金,這也是基於學習曲線的考量,確保客戶訂單真實可靠,以支撐龐大的資本投入。
  3. 卓越的客戶關係管理與危機處理能力:

    • 論點核心: 張忠謀博士展現了處理複雜客戶關係的藝術,包括在高壓下的危機處理,以及在談判中堅持原則並贏得尊重。
    • 詳盡解釋: 訪談中生動地講述了兩個重要的客戶故事:與 NVIDIA 在 40 奈米良率問題上的爭議,以及爭取 Apple 訂單的過程。在與 NVIDIA 的爭議中,當時的 CEO 未能妥善處理,堅持公司無錯,導致關係緊張。張忠謀博士回任 CEO 後,親自致電 Jensen Huang,並決定以約 1 億美元的金額作為賠償方案,而且設定了 48 小時的接受期限,展現了他的果斷與自信。他認為這個數字是經過周詳評估,對雙方都公平的,並透過個人的良好關係(到 Jensen 家吃沙拉披薩)緩和氣氛,但回歸商業討論時又能立場堅定。最終,NVIDIA 接受了方案,這段關係得以修復並持續至今。在爭取 Apple 訂單時,儘管是通過 Terry Gou 的意外引薦,張忠謀博士和團隊展現了積極爭取的態度。面對 Jeff Williams 提出的 20 奈米需求,以及 Apple 希望獲得 40% 毛利率的提議(當時台積電已達 45% 並力求更高),他並未立即應允,而是將其納入整體策略考量。面對 Apple 巨大的產能需求,他經過謹慎的財務規劃(諮詢 Goldman Sachs),決定不削減股息,而是選擇借貸並只承接 Apple 一半的初期需求,展現了對公司股東和財務穩健性的負責態度。當 Apple 考慮 Intel 時,他親自拜訪 Tim Cook,並獲得了「Intel 不會做代工」的關鍵資訊,這印證了他對自身公司製造和客戶服務能力的信心。即使在後來 Samsung 搶下 Apple 16 奈米初期訂單的危急時刻,他也能迅速與 Jeff Williams 溝通,最終贏回了訂單。這些故事都突顯了張忠謀博士在客戶關係中,既有人情味又能堅持商業原則,並在關鍵時刻展現了高超的談判與危機處理藝術。
  4. 對組織文化和人才發展的重視:

    • 論點核心: 張忠謀博士在公司治理中,對組織架構、人才任用以及員工關懷有其獨特的見解和原則。
    • 詳盡解釋: 訪談中提到 2008-2009 年金融危機時,前任 CEO 根據績效評估解僱了六七百名員工,這引發了員工抗議,甚至到張忠謀家門口示威(他的妻子還為示威者送早餐)。張忠謀博士對此持反對態度,認為績效評估具主觀性,且公司通常不會無故解僱員工,最多是給予留校察看或轉調。他認為只要在一年內可能需要重新聘回這些員工,就不應輕易解僱,因為解僱和重新培訓都有成本。這反映了他對人才的重視和對長期穩定的追求,避免短視的成本削減行為。他也分享了對組織結構的看法,不贊同將運營部門按技術先進程度(先進技術 vs. 主流技術)劃分,認為應按功能劃分,因為許多客戶同時使用不同技術節點。他回任 CEO 後,合併了這些部門,並親自規劃了新的業務發展部門,並為接班人(現任董事長魏哲家)安排了輪調(從負責先進技術轉為負責業務發展),儘管這在當時看似是降職,但實質上是培養其成為全方位高階主管的關鍵一步。這顯示了他在組織設計和人才培養上的深思熟慮。
  5. 台灣半導體生態系的獨特優勢:

    • 論點核心: 台積電的成功與台灣獨有的半導體生態系密不可分,這是難以在其他地方(如美國亞利桑那州)複製的。
    • 詳盡解釋: 訪談後的討論部分(雖然非張忠謀本人論述,但由訪談引發,補充了重要背景)強調了新竹科學園區的重要性。科學園區匯聚了台積電及其大量的合作夥伴(如設備供應商、材料供應商)、 EDA 工具公司(如 Cadence, Synopsys)以及主要的無廠客戶(如聯發科)。更關鍵的是,園區附近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頂尖學府,源源不斷地為產業輸送高素質的工程師和博士人才。這種地理上的高度集中和緊密的產學合作,使得技術交流、問題解決、供應鏈協作都極為高效。訪談中提到,當所有合作夥伴、客戶和供應商都「過個街」就能碰面討論時,技術的推進和生態系的協同就會異常順暢。主持人將其比喻為一個由政府推動、高度集中的「矽谷」。相較之下,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的新晶圓廠,儘管是重要的海外佈局,但要完全複製台灣這種緊密、成熟、人才充足的生態系是極其困難且需要數十年時間的。因此,台灣的半導體生態系為台積電提供了獨特的、難以被其他競爭者複製的競爭優勢。

總而言之,張忠謀博士的訪談揭示了台積電成功的幾個基石:戰略上堅持並受益於「純晶圓代工」模式;執行上敢於在高風險時刻進行巨額投資,並通過學習曲線和持續研發保持技術領先;管理上親自投入處理關鍵客戶關係與危機,並重視人才與組織文化的長期建設;以及立足於台灣獨特的半導體產業生態系。這些要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今日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領導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