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rowser With Brendan Eich Chief Architect Of Netscape Mozilla And Ceo Of Brave

好的,這是一份從提供的 YouTube 影音資料(訪談 Brave 瀏覽器執行長 Brendan Eich)中提取並詳細解釋的主要論點,使用繁體中文,內容超過一千字:

這段 YouTube 影音是 Acquired 節目對 Brave 瀏覽器執行長 Brendan Eich 的專訪。 Brendan Eich 作為 JavaScript 的發明者、 Netscape 及 Mozilla(Firefox 開發者)的前首席架構師,對 Web 1 、 Web 2 和 Web 3 時代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次訪談的核心聚焦於他創立 Brave 瀏覽器背後的動機、願景以及其在當前網際網路和 Web3 環境中的定位。從訪談內容中,我們可以提取出以下幾個主要論點:

論點一:現今的線上廣告與追蹤系統存在根本缺陷且有害,嚴重侵犯使用者隱私並導致效率低下。

這是 Brave 誕生的首要原因,也是 Eich 在訪談中反覆強調的問題。他解釋了追蹤的歷史根源,從早期的網路(如鑲嵌圖片和 Cookie)如何在無意中開啟第三方追蹤的可能性,到現今複雜、基於 JavaScript 的廣告技術(AdTech)生態系統。 Eich 強調,這個系統已經演變成一個巨大的「黑箱」,充滿了不透明性和欺騙。
* 隱私侵犯: 廣告技術不僅收集使用者的瀏覽習慣,這些數據還可能透過多個第三方供應商進行分享、整合,形成詳細的使用者檔案。這些檔案的安全性極差,容易發生資料洩漏,且使用者對自己的數據流向幾乎沒有控制權或知情權。這從最初使用者覺得「被追蹤以獲得更個人化的體驗」演變成對「不知名第三方甚至惡意行為者」掌握敏感資料的恐懼。法律(如 GDPR)試圖規範,但現有的「Cookie 同意」機制往往是形式大於實質的欺詐。
* 效率低下與使用者體驗差: 複雜的廣告腳本鏈(waterfall of programmatic advertising)導致網頁載入速度緩慢、佔用大量電池電力和數據流量。 Eich 提到,Brave 透過阻擋這些追蹤器和廣告,能顯著提升瀏覽速度和設備續航,這也是使用者能夠直接感受到的好處。
* 廣告詐欺: 基於 JavaScript 的廣告系統容易被惡意行為者濫用。攻擊者可以刮取發布商的內容,在機器人環境中模擬使用者點擊,騙取廣告費用。 Eich 指出,Google 等廣告平台從中收取費用,某種程度上與詐欺者形成共謀,導致利益錯位。

論點二:使用者應擁有其數據和網路注意力(attention)的主權與經濟議價能力。

Eich 認為,使用者對自己的數據和線上行為擁有基本權利,不應被平台和廣告商無償剝削。現有的網路經濟模型(特別是 Web 2)將使用者視為產品,透過他們的數據和注意力獲利。 Brave 的核心理念是將這種力量歸還給使用者。
* 經濟主權: 如果使用者能夠控制自己的數據(透過隱私保護),他們就能在與平台和廣告商互動時擁有更大的議價能力。他們可以選擇是否分享數據,以及分享的條件。
* 注意力經濟: Eich 認為使用者的注意力本身是有價值的。在目前的系統中,這個價值主要流向了平台和內容發布商,而不是產生注意力的使用者。 Brave 的願景是建立一個讓使用者能夠從自己的注意力中直接獲益的經濟體系。

論點三:瀏覽器作為使用者與網路互動的核心介面,是實現使用者主權和建立新經濟模型的理想平台。

Eich 憑藉他在瀏覽器領域數十年的經驗,深刻理解瀏覽器作為「通用應用程式」的重要性。無論桌面或行動裝置,使用者大部分時間都在瀏覽器中度過。這使得瀏覽器成為實施隱私保護、控制數據流向以及整合新經濟機制的戰略要地。
* 數據發源地: 所有的使用者數據流都始於瀏覽器。透過在瀏覽器層級實施保護(Shields),Brave 可以在數據離開使用者裝置之前就進行控制和匿名化。
* 平台能力: 透過將錢包等功能原生整合到瀏覽器中,Brave 可以提供比擴充功能更安全、更流暢的 Web3 體驗,並直接連結到新的經濟活動。

論點四:需要建立一種新的、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網路經濟模型,以取代現有的侵犯隱私的廣告系統。

認識到僅僅阻擋廣告會損害內容發布商的收入,Brave 提出並實施了 Brave Rewards 和基本注意力代幣(BAT)系統。這是一個三方生態系統,旨在重新連結使用者、廣告商和創作者。
* Brave Rewards 與 BAT: 使用者選擇性參與「私密廣告」系統。這些廣告的匹配過程完全在使用者瀏覽器本地完成,基於匿名的、非追蹤的數據,確保隱私。使用者觀看這些廣告後,可以賺取 BAT 代幣(佔廣告收入的 70%)。
* 支援創作者: 使用者賺取的 BAT 可以用來匿名地打賞或定期捐贈給他們喜歡的網站、 YouTube 頻道或其他內容創作者(創作者需要透過 Brave 驗證其身份以接收代幣)。這為內容貨幣化提供了一種替代方案,繞過了傳統廣告商和平台的中介和抽成。
* 校正利益: 這個系統試圖校正使用者、廣告商和內容發布商之間的利益。廣告商獲得更有效的、非欺詐性的廣告接觸機會;使用者獲得隱私和收益;創作者獲得直接來自粉絲的支援。

論點五:Web3 和區塊鏈技術是實現這種以使用者為中心、隱私保護經濟模型的關鍵促成因素。

Eich 積極擁抱 Web3 和區塊鏈技術,視其為將使用者主權從理論變為現實的工具。
* 加密貨幣與代幣: BAT 作為一種加密貨幣,為使用者的注意力提供了價值的載體,使得在使用者之間和使用者與創作者之間進行價值轉移成為可能。
* 去中心化身份與錢包: 透過原生整合非託管錢包(如 Brave Wallet),使用者可以直接管理其數字資產,參與 DeFi 、 NFT 等 Web3 活動,而不需依賴中心化託管方。這增加了使用者的控制權和安全性(相較於將私鑰儲存在瀏覽器擴充功能中)。
* 隱私保護技術: Eich 提到正在開發的 Themis 項目,該項目利用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s)等先進密碼學技術,使得廣告效果的驗證可以在區塊鏈上完成,同時不暴露任何使用者個人數據。這結合了鏈上驗證的透明性與使用者數據的私密性。
* 克服監管與 UX 挑戰: 雖然區塊鏈提供了技術基礎,但 Eich 也承認現實中的挑戰,包括反洗錢(AML)和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等監管要求,這些要求使得向完全匿名的錢包發送代幣變得困難,通常需要使用者進行 KYC(了解你的客戶)驗證。同時,非託管錢包的使用體驗(記憶助記詞、管理私鑰)對大眾使用者來說仍然複雜且充滿風險。 Brave 正在努力在安全、隱私和易用性之間找到平衡,逐步過渡到一個更去中心化的未來。

論點六:Brave 憑藉其瀏覽器基礎和對使用者優先原則的堅持,在推動網路向隱私保護和使用者主權轉變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Eich 從過去的瀏覽器戰爭中學到了經驗。 Netscape 輸給了捆綁銷售的 IE;Firefox 雖然一度輝煌,但在行動端表現不佳,且其主要收入來源(Google 搜索協議)與其隱私目標存在潛在衝突,最終市場份額被 Chrome 侵蝕。
* 汲取歷史教訓: Brave 意識到需要一個全新的、不被現有廣告模式或單一搜索協議束縛的瀏覽器。基於 Chromium 內核(但移除 Google 的追蹤組件並加入自己的 Shields)使得 Brave 能夠快速提供穩定的瀏覽體驗並相容現有網站,同時在隱私方面進行創新。
* 使用者優先: Brave 的設計和商業模式從一開始就將使用者放在首位,與大科技公司的利益模型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清晰的定位吸引了對隱私和 Web3 感興趣的早期採用者和「領先使用者」(lead users)。
* 實現規模效應的潛力: Brave 目前已達到 5000 萬月活躍使用者,Eich 的目標是在幾年內達到 4 億使用者。達到這個規模後,Brave 將擁有更大的市場影響力,不僅能在網路標準制定中發揮作用,也能為基於 BAT 的新經濟模型創造足夠大的網路效應,使其真正具有競爭力,甚至可能影響傳統的網路巨頭。

總結而言,Brendan Eich 在訪談中提出的核心論點是,網際網路正處於從 Web 2 向 Web 3 轉變的關鍵時期,而隱私侵犯和數據中心化是 Web 2 的嚴重問題。 Brave 瀏覽器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生,透過在瀏覽器層級強行實施隱私保護,並結合 Web3 技術(如 BAT 和原生錢包)建立一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新經濟模型,最終目標是讓使用者重新獲得對自己數據、注意力和數字資產的主權,創建一個更公平、更安全、更有效率的網路未來。儘管面臨技術、監管和市場推廣等多重挑戰,Eich 認為 Brave 及其所代表的使用者主權願景具備實現大規模採用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