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Pumped With Brian Koppelman And Joseph Gordon Levitt

好的,這段 podcast 訪談探討了 Showtime 新劇《Super Pumped》(優步之戰)的創作過程及其更廣泛的意義。根據提供的逐字稿,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如下:

  1. Uber 故事作為探討當代文化與經濟趨勢的典型案例:

    • 論點核心: 受訪者(編劇/製作人 Brian Koppelman 與演員 Joseph Gordon-Levitt)和主持人一致認為,Uber 的興衰史不只是一個科技公司的故事,更是當代美國乃至全球社會在文化、經濟與道德層面所面臨關鍵問題的縮影。
    • 詳盡解釋: 這個論點貫穿訪談始終。 Brian 表示,吸引他們改編 Mike Isaacs 原著的最大動力,是故事中提出的深刻問題,例如:
      • 「不計一切代價的成長」(Growth at all costs) 的心態: Uber 文化的核心是極度強調擴張與盈利,犧牲其他一切考量。 Joe 指出,這種心態不只存在於矽谷,但矽谷是目前將其發揮到極致的地方。這種「利潤至上、股東價值優先」的模式,無論犧牲誰、造成什麼影響都在所不惜,是 Uber 故事最突出的特點。
      • 顛覆的代價: 創造新的便利與基礎設施(例如叫車服務)所帶來的益處,是否能抵銷其負面影響?這個新工具的出現,讓哪些東西被「顛覆」或破壞了?訪談中提到劇集展示了司機的故事,他們被鼓勵購買車輛以建立車隊,結果卻發現這些車輛被拖走,這正是「顛覆」對個體生活造成的具體影響。
      • 革命者是否會變成壓迫者: Brian 引用思想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觀點,質疑革命者在推翻現有體制後,是否難以避免成為新的壓迫者。在革命過程中,最初的目標和理想是否會成為「失落的寶藏」?Uber 從一個挑戰舊秩序的創新者,最終是否也走向了內部失控和道德爭議?
      • 道德困境與個人選擇: 故事不僅聚焦於 Travis Kalanick,也探討了其他關鍵人物(如投資人 Bill Gurley 和董事會成員 Ariana Huffington)面臨的巨大道德挑戰。 Bill Gurley 作為傳奇創投家,需要決定是維護公司(他投入巨大心力打造的事業)還是維護自己的道德立場與名譽,這是一個極其困難的選擇,對公司、對他個人都有深遠影響。訪談中特別提到 Gurley 關於創辦人是「天使還是大衛·考雷什(邪教領袖)」的觀點,以及他最終意識到「他們都是大衛·考雷什」,突顯了這種人物的複雜性。
    • 總之,Uber 故事提供了一個肥沃的土壤,讓創作者能夠藉由一個具體、戲劇性的企業案例,深入探討當代社會中權力、道德、資本與人性衝突的普遍性問題。
  2. 對主角 Travis Kalanick 的複雜性刻畫:

    • 論點核心: 劇集和演員的目標,是超越媒體報導的刻板印象,呈現一個多面向、充滿矛盾、既有吸引力也令人厭惡的「完整的人」,而非僅僅是一個反派或英雄。
    • 詳盡解釋: Joe 強調,他作為演員的工作是讓角色「感覺真實、充滿人性」(make it feel human) 。儘管媒體報導和書中揭露了 Travis 許多有爭議甚至不道德的行為,但 Joe 認為不能將一個人簡化為這些負面標題。他透過採訪與 Travis 密切合作過的人,了解了媒體少有提及的面向,例如他的感染力、啟發他人的能力、充沛的精力以及讓房間充滿活力的魅力。
    • 這種研究讓 Joe 意識到,Travis 身上具有一種原始的、幾乎是「動物性」的衝動,即「只管拿你想要的,然後去他的其他人」。這種「獵人/採集者」的本能是人性的一部分,只是大多數人因社會後果而壓抑了它。 Travis 的故事引人入勝之處在於他徹底放縱了這種本能,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 Joe 和 Brian 都提到,劇集「毫不畏懼」(unflinching) 地呈現了 Travis 的缺點和黑暗時刻。他們希望觀眾在初期可能會被他的自信和魅力所吸引(因為人類天生會對自信心強的人產生好感),但隨著劇情發展,當看到他做出「顯然可怕的事情」時,會面臨內心的矛盾,並思考如何「調和」(rectify) 這種複雜性。
    • 他們明確表示,劇集的意圖是作為一個「警世故事」(cautionary tale),而非「歌頌」(glorification) 這種行為。即使在故事結尾,觀眾可能對 Travis 產生同情或理解,但劇集透過轉換視角(特別是在後期劇集中),揭示了 Travis 行為對他人(如員工、司機)造成的傷害,讓觀眾看到「當那樣一個混蛋」的真實代價是什麼。 Brian 認為,這種對「完整的人」及其行為後果的呈現,比簡單地將其妖魔化更具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3. 藝術在反映與質問社會現象中的作用:

    • 論點核心: 藝術(包括這部劇)的職責不是提供現成答案或道德判斷,而是引發感受、提出問題,促使觀眾進行反思。
    • 詳盡解釋: Joe 清楚地區分了藝術家與企業家/投資者的職責:後者必須提供解決方案並創造價值(賺錢),而前者則在於讓觀眾有所「感受」(make people feel something) 並「提出問題」(ask questions) 。藝術家不負責給出答案,這不是藝術的本質。
    • 他們將 Uber 的故事,特別是其「不計一切代價成長」的模式,與當代更廣泛的、關於資本主義和地球永續性的問題聯繫起來。 Joe 推薦的 podcast《Your Undivided Attention》中提到的「目標明確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半」,以及關於「要求指數級經濟成長的系統與有限的地球資源相悖」的觀點,正與 Uber 的「成長或死亡」(Grow or Die) 信條呼應。劇集通過 Uber 的例子,讓觀眾看到這種系統的運作及其潛在的災難性後果,從而引發對整個經濟系統合理性的質疑。
    • Brian 強調,作為藝術家,他們只能被那些讓他們「無法移開目光」的問題所吸引,並盡可能「嚴謹、真實」(rigorously and with as much truth) 地講述故事,將最個人的想法融入其中。他們必須信任,如果作品做得好,觀眾最終會理解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就像人們最終理解《華爾街之狼》並非歌頌,而是揭示空虛與代價一樣。他們無法控制一小部分人可能從中得到錯誤啟發,但藝術家的核心任務是探索真相並呈現它。
    • 訪談也觸及了藝術家的「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無論作品是否成功、是否獲得好評(Brian 提到他的電影 Runner Runner 和 Joe 的劇集 Mr. Corman),最重要的在於創作過程本身,在於與合作夥伴一起全心投入、將預想中的作品實現出來的能力。這種來自內心的驅動力和與同行者建立的信任與連結(Joe 形容與 Brian 和 David 的關係變成了「真正的朋友」,像「兄弟」一樣),才是藝術家最重要的收穫,也是支持他們繼續創作的動力。藝術家的價值在於能夠深入挖掘內心,以開放和真實的方式表達個人的獨特聲音,從而觸動他人,讓觀眾看到自己內心的某些部分。
  4. 改編過程的挑戰與創新:

    • 論點核心: 將一本非虛構書籍改編成劇集,需要平衡對原始材料的忠實與戲劇化的需求,並運用創新的敘事手法來適應不同的媒介。
    • 詳盡解釋: Brian 描述了與原著作者 Mike Isaacs 的緊密合作(Mike 幾乎每天都在編劇室中,提供來源資料,甚至邀請知情者加入 Zoom 會議),這確保了故事在事實基礎上的「真實」。他們基於 Mike 的書進行創作,而非 Brian 私下與某些人的關係。
    • 然而,改編需要戲劇化。 Brian 強調,他們必須弄清楚「真正發生了什麼」(例如 Wavery Dinner),然後做出「直覺判斷」(gut call),在不「搞砸」或傷害真實人物的前提下進行戲劇呈現。有些事件本身就充滿戲劇性(如 Sergey Brin 的橋段),是「編也編不出來」的。
    • 劇集使用了創新的敘事手法。 Joe 提到,改編書本需要「創新」(innovate),因為螢幕媒體不同於書本。一個例子是劇中透過 Travis 的主觀視角(可能是扭曲或誇大的記憶)來呈現事件,然後再揭示「真實」情況。主持人 Ben 發現劇集呈現 Uber 創立於艾菲爾鐵塔下的「傳說」故事,隨後又「褪去」畫面,展示了這是一個被浪漫化的版本,對此表示讚嘆,認為這正是劇集「聰明」之處。這種手法反映了真實世界中關於 Uber 起源就存在不同版本,並讓觀眾思考「真相」是什麼。
    • Joe 也提到,這種玩法符合他喜歡「玩弄形式」(playing with form) 、「挑戰敘事慣例」(f***ing with storytelling conventions) 的傾向。這部關於「顛覆」的劇集,本身也在形式上進行了「顛覆」(disrupt form),利用了故事的主題來正當化敘事的非傳統性。
    • 訪談中也坦誠地討論了表演和製作的實際挑戰,例如長時間工作、需要在綠幕前表演(Joe 形容就像是五點鐘起床「假裝玩」)、在混亂的片場中保持專注等等。這也側面說明了將概念轉化為成品所需的巨大努力和專業性。

綜上所述,《Super Pumped》這部劇集及其創作團隊的核心論點是:利用 Uber 這個極具代表性的企業案例,深入剖析當代社會中「不計一切代價追求成長」的企業文化、顛覆式創新所帶來的複雜後果、權力中心人物的複雜人性與道德困境。通過嚴謹的基於事實的改編和創新的藝術手法,劇集旨在提出關於我們的經濟系統、社會價值觀以及人性的深刻問題,鼓勵觀眾反思,而非簡單地提供答案或評判,以此展現藝術在理解和質問當代世界中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