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份資料是 Spotify 執行長 Daniel Ek 在 Acquired 播客節目中的訪談逐字稿。訪談聚焦於 Spotify 從音樂公司轉型為更廣泛的「音訊公司」(Audio Company)的歷程、策略與未來展望。以下是從這份資料中提煉出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主要論點一:Spotify 從音樂公司成功轉型為音訊公司,並透過將播客整合至核心應用程式,在短時間內成為全球最大的播客平台。
- 背景與挑戰: 訪談一開始便指出,儘管 Spotify 在音樂串流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支付了 400 億美元給藝人,擁有超過 5 億月活躍聽眾,其中 2 億是付費訂閱者),但在播客領域起步較晚,2018 年的市佔率幾乎是零。蘋果在播客領域是領先者,且當時普遍的觀念是「播客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應用程式」。這對 Spotify 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追趕挑戰,需要一個「第二幕」的策略。
- 轉型契機與洞察: Daniel Ek 指出,這次轉型並非單一「天才」的靈光一閃,而是一個有機且有些偶然的過程。他們觀察到用戶的行為:例如,在德國,一些音樂廠牌擁有有聲書版權,並開始將有聲書上傳到 Spotify 平台。這顯示用戶喜歡在這個平台上消費不同類型的音訊內容,而不僅限於音樂。
- 內部需求與技術基礎: Spotify 內部團隊本身也是播客的重度聽眾,他們對現有的播客體驗感到不滿:需要切換應用程式、推薦功能不佳、難以在汽車音響或家用揚聲器上順暢播放等。這些問題恰恰是 Spotify 已經花費十年為音樂產業解決的問題。 Spotify 為音樂建立的基礎技術(發現機制、跨裝置播放能力即所謂的「Ubiquity」、免費增值模型)完全可以應用於播客。
- 「單一應用程式」的逆向思考(Contrarian View): 在當時普遍認為播客需要獨立應用程式的趨勢下,Spotify 決定將播客整合到其現有的音樂應用程式中。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決定,甚至在公司內部也面臨很大阻力。然而,Ek 認為這是一個「最顯而易見」的選擇,因為他們已經看到了用戶在同一平台消費不同音訊內容的行為(德國的有聲書)。將播客放在同一應用程式可以擴大潛在的受眾(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TAM),讓那些原本不認為自己是播客聽眾的音樂用戶也能輕鬆接觸到播客。這也利用了 Spotify 現有的技術基礎,例如搜尋、播放介面等。他們認為,播客與音樂在核心的用戶需求上是相似的:消費音訊內容、發現新內容、在各種裝置上流暢播放。這呼應了早期廣播時代,談話、音樂、體育等內容都在同一個裝置上提供。
- 結果: 這一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Acquired 播客本身就是一個例子,在短短四年內,其在 Spotify 上的聽眾佔比從幾乎零增加到超過 60% 。 Spotify 已經超越蘋果,成為全球最大的播客平台,證明了「音訊公司」策略的可行性。
主要論點二:音訊內容的格式界線日益模糊,而商業模式(廣告支持 vs. 付費)成為區分不同音訊類別(如播客與有聲書)的主要方式。
- 格式的融合: 訪談中提到,像 Acquired 這樣時長數小時、深度研究特定主題的播客,其形式已經非常接近有聲書。主持人和 Ek 討論了播客與有聲書的區別,發現從製作角度(使用高品質麥克風、編輯)和內容深度來看,兩者越來越相似。章節劃分等傳統區別也變得不再絕對。
- 商業模式的核心區分: Ek 認為,播客和有聲書之間更根本的區別在於它們的「商業模式」。播客主要由廣告支持,而有聲書傳統上是透過單次購買或昂貴的訂閱服務付費。
- 免費增值模型(Freemium)的普世性: Ek 引用 Ben Thompson 的觀點(他自己也支持了 15 年)並強調,所有媒體形式最終都將走向免費增值模型。這意味著即使是有聲書,未來也可能會有廣告支持或更靈活的付費模式,以觸及更廣泛的受眾,而不僅僅是目前數千萬的核心聽眾市場。
- 創作者的變現策略: 對於創作者(如 Acquired 播客本身),這意味著需要探索多種變現方式。對於擁有高價值、特定受眾的創作者,廣告變現可能比針對大眾市場的內容更有效率。但對於一些深度、高價值的內容(如 Acquired 的深度研究集數),也可能適合付費牆或訂閱模式,將其視為「付費音訊」。這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而是為創作者提供更多靈活性,讓他們可以根據內容類型和受眾屬性,選擇最適合的商業模式,甚至混合使用。這也反映了平台需要提供更豐富、更低摩擦的變現工具。
主要論點三:科技(特別是 AI)正在極大地降低內容創作的門檻,導致創作者數量激增和競爭加劇,同時也提升了頂尖內容的價值和變現潛力。
- 創作門檻的演變: Ek 以音樂創作為例,從莫札特時代需要音樂天才和大型管弦樂隊(類比於 3A 級遊戲製作的高資本投入和技術要求),到爵士樂時代需要精湛的樂器演奏技巧,再到現今的電子音樂製作人只需要軟體和筆記型電腦。科技一直在降低創作所需的硬體和技術門檻(如 Avicii 的例子)。
- AI 的進一步影響: AI 的出現預計將進一步降低創作門檻,讓更多人(例如會演奏樂器但不擅長製作軟體的人)更容易創作出聽起來「專業」的音樂。 Ek 以自己使用 ChatGPT 快速搭建開發環境的經驗為例,說明 AI 如何加速入門和迭代。
- 競爭與價值兩極分化: 雖然創作門檻降低,有數百萬人投身於播客創作(400-500 萬),但真正脫穎而出的頂尖內容仍然是少數,且其品質標準不斷提高。 Ek 認為,這並非意味著產業模式有問題,而是創作者總量和競爭都大幅增加。成功的創作者數量雖然比例不高,但絕對數量是龐大的,且頂尖內容的價值在這種環境下反而可能「變得更加有價值」,如同數位相機和 Instagram 普及後,精緻藝術攝影的價格反而上漲一樣。
- 平台在 AI 時代的角色: AI 帶來的挑戰包括內容的「真實性」和「驗證」。例如,AI 已經可以複製聲音並生成任意內容(自動翻譯和配音播客)。這使得平台需要扮演「驗證者」的角色,證明某些內容確實是由特定創作者製作和批准的,這反而提升了平台的價值。
- 新的分發與受眾觸及方式: AI 也有潛力幫助內容進行跨語言、跨文化的傳播,例如將播客自動翻譯和配音成不同語言(Mr. Beast 的西班牙語頻道就是人工的成功例子,預示著 AI 自動化的潛力)。這打開了觸及全球受眾的新可能性。
主要論點四:成功的企業成長並非單一宏觀趨勢的產物,而是透過不斷疊加新的成長策略(S 形曲線),並需要有意識地建立和調整企業文化。
- 成長的疊加: Spotify 從最初的音樂串流(第一個 S 曲線),到推廣免費增值模式,再到利用社交網路分發,接著是播客的巨大成功(第二個 S 曲線),以及現在進軍有聲書和探索 AI 的應用。每一次數億用戶的增長都是由一個新的、有意識推動的戰略所驅動的,而不是簡單地搭乘現有趨勢的順風車。從宏觀上看是指數級增長,但微觀上看是許多不同線性增長階段的疊加。
- 文化的重要性與挑戰: Ek 強調了建立「有意圖的(intentional)」企業文化的重要性。許多早期創業公司(包括 Spotify)容易模仿當時成功的科技巨頭(Google 的 20% 時間、 Facebook 的快速行動、 Amazon 的長期主義和 Bottoms Up 創新、 Tesla 的 Top Down 專注)。這種模仿導致文化變成「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monster),集合了各家文化的碎片,包括好的和不好的部分。
- 找到自己的獨特文化: Ek 認為,Spotify 在經過多年的摸索後,才開始真正理解並建立自己獨特的文化。這種文化包括「願意發布尚未完美但具備潛力的產品,並持續迭代」(例如早期的播客功能或現在的有聲書)。這與一些追求完美產品才發布的公司文化不同。這種文化也體現在願意承擔風險並在戰略上具有前瞻性(如押注播客)。
- 地理位置的意外優勢: Spotify 早期被迫在歐洲(瑞典、英國)而非最大的美國市場啟動,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壓力(Ek 稱之為「近乎死亡的經歷」)。然而,Ek 回顧時認為這也是一個意外的優勢。在較小的市場啟動讓他們能夠先摸索並建立起穩固的基礎,學習如何與版權方合作、如何建立用戶體驗,然後再進入更大的市場。這避免了過早在大市場失敗的風險,也迫使他們從第一性原理思考,而不是被矽谷的既有模式所框定。這種「不在中心觀察與迭代」的視角,幫助他們發展出不同於矽谷公司的獨特文化。
- 長期主義與自我發現: 就像那些歷經百年仍保持成功的經典品牌(LVMH 旗下品牌、 Hermes 等)一樣,成功的長期企業必須是「獨一無二」(n of one)的,不能簡單複製他人。這需要長時間的內部摸索和自我發現,才能真正理解企業的核心身份和文化。對於 Spotify 而言,即使是 17 年後,Ek 仍認為他們正處於真正確立自身文化的階段,這也是他持續工作的動力之一。
主要論點五:音樂產業在串流時代實現了復甦,但藝人的變現模式已從單一的唱片銷售轉變為需要整合多個收入來源的「企業」模式。
- 產業復甦: Ek 指出,串流(Streaming)模式雖然在早期面臨巨大阻力(用戶不願「租用」音樂,而是希望擁有),但最終成功地將大量用戶從盜版轉向合法消費,使音樂產業總體營收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Spotify 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支付給藝人的版稅佔據了產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 藝人的新商業模式: 儘管產業總收入增加,但對於個別藝人而言,單純依靠串流播放帶來的收入可能不如 CD 銷售鼎盛時期。這迫使藝人必須轉型。 Ek 認為,頂尖藝人現在更像是「企業的 CEO」,需要經營多個收入來源,形成「360 度」的業務模式。
- 多元化變現途徑: 除了串流版稅,這些收入來源包括:現場演出(演唱會)、商品銷售(Merchandise)、品牌合作、甚至建立自己的獨立品牌(如 Rihanna 的 Fenty Beauty,使其成為億萬富翁)。這種多元化的模式有點類似於現今的「Mom and Pop」小型商店,它們也需要結合線下體驗、線上銷售、社區營造等多種方式生存。
- 藝術家與商業 acumen: 訪談中提到 Taylor Swift 和其他頂尖藝人不僅在藝術上有天賦,在商業上也非常精明。他們需要深刻理解受眾、管理團隊,並有策略地做出商業決策(如 Taylor Swift 決定何時將專輯上線串流平台)。這顯示在當代,頂尖的藝術家也必須是優秀的企業家。
總而言之,Daniel Ek 在訪談中闡述了 Spotify 如何透過大膽且逆向的策略(特別是將播客整合到單一應用程式)實現了從音樂到音訊的成功轉型,並在播客領域取得了領先地位。他深入分析了音訊內容商業模式的演變,強調了免費增值模式的潛力以及創作者需要多元化變現途徑的趨勢。同時,他探討了科技(尤其是 AI)對創作門檻、競爭格局和內容價值的深遠影響。最後,他分享了創業過程中的艱辛、企業文化建設的關鍵性,以及 Spotify 如何通過不斷迭代和自我發現來實現持續增長。整場訪談提供了一個關於數位內容產業、平台策略和創作者經濟如何演變的全面且具洞察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