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na Show Part I Idea Dinner Yc Continuity

好的,以下是根據提供的 YouTube 資料(Acquired 播客 Arena Show Part I 轉錄稿)提取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使用繁體中文,內容超過一千字:

這份 Acquired 播客的 Arena Show Part I 節目轉錄稿,涵蓋了兩個主要部分:一個名為「Idea Dinner」的投資點子討論環節,以及一個深入探討 Y Combinator (YC)「Continuity」基金的故事。節目的核心論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投資點子與敘事的力量 (Idea Dinner 部分)

這個環節的主要論點並非單一的投資策略,而是透過四位參與者(Packy McCormick 、 Mario Gabriele 、 Ben Gilbert 、 David Rosenthal)各自提出一個他們認為值得投資的公開市場標的,並由評審(Shu Nyatta)進行評判,來展示不同的投資思維和市場觀點。每個投資點子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論點,其背後依賴的是對公司基本面、市場趨勢及敘事潛力的判斷。

  1. Mario Gabriele 對 Snowflake 的投資論點:

    • 核心論點: Snowflake 是一家被市場低估的成長型公司, رغم 股價受到近期市場修正的劇烈影響,但其核心業務和營運指標顯示出強勁的持續成長潛力。
    • 詳盡解釋: Mario 認為 Snowflake 的早期創新,即分離儲存和運算層,使其能高效處理和查詢大量數據,這奠定了其作為「數據雲 (Data Cloud)」領導者的地位。雖然它曾是疫情期間的市場寵兒,股價從高峰大幅回落,但 Mario 指出,應關注其基本面。他引用數據證明 Snowflake 的營收成長率仍高達 105%,淨留存率 (Net Retention) 更達到驚人的 178%(這可能是上市公司中的紀錄),且自由現金流 (Free Cash Flow) 表現出色(超過 8,000 萬美元)。他認為股價下跌主要源於「估值壓縮 (Multiple Compression)」,而非業務崩潰。此外,Mario 強調 Snowflake 位於數據爆炸式成長的結構性趨勢中,這是一個安全的長期押注。最後,他讚揚了執行長 Frank Slootman 的領導能力,將其比作「巴頓將軍」,認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需要這樣一位能駕馭複雜局面的領導者。儘管存在風險,Mario 認為 Snowflake 值得在三年以上的時間範圍內進行投資,具有極高的複合成長潛力。
  2. Packy McCormick 對 OpenDoor 的投資論點:

    • 核心論點: OpenDoor 作為 iBuying (即時買賣房屋服務) 領域的領導者,在主要競爭對手退出市場後,擁有巨大的市場機會,目前的估值相對於其市場地位和營收規模嚴重低估,可以視為一個風險回報極高的風險投資 (Venture Bet) 。
    • 詳盡解釋: Packy 指出,OpenDoor 在西雅圖這個房地產市場的重要城市,擊敗了本地巨頭 Zillow 的 iBuying 業務,證明了其在這個市場的競爭力。他認為,美國住房市場是一個數兆美元的龐大市場,而傳統的房屋買賣流程體驗極差。 OpenDoor 透過 iBuying 提供了更好的解決方案。 رغم 去年營收達到 80 億美元,其市值卻僅有 50 億美元左右。 Packy 將其目前的估值與幾個月前的 B 輪風險投資估值相提並論,強調其被市場的悲觀情緒嚴重低估。他認為 OpenDoor 在營運上非常穩健,去年已實現調整後的 EBITDA 利潤,證明其業務模式能夠盈利。在 Zillow 退出 iBuying 市場後,OpenDoor 成為了該領域毫無疑問的領導者。 Packy 特別提到了 OpenDoor 在控制成本方面的能力,稱之為「早餐吃 Bips (Basis Points)」,意指他們能從每個環節中擠出微小的利潤空間,這點與 Amazon 在早期零售業務上的做法類似。他承認這是對他過去表現不佳的 OpenDoor 投資的「加倍押注」,但認為在當前價格下,風險已經很低,潛在回報巨大。
  3. Ben Gilbert 對 Amazon 的投資論點:

    • 核心論點: Amazon 是一家極度被低估的巨頭公司,市場忽略了其核心業務 (AWS 和零售) 的強勁基本面、持續的成長潛力以及未來高利潤業務的貢獻。
    • 詳盡解釋: Ben 認為 Amazon 目前約 1.25 兆美元的市值,相對於其驚人的營收(過去 12 個月 4,700 億美元,即市值約為營收的 2.5 倍)而言非常便宜。他駁斥了市場上一些極端觀點(例如 Goldman Sachs 在「思想實驗」中將零售業務估值為零)。 Ben 逐一分析了 Amazon 的兩大核心業務:
      • AWS (Amazon Web Services): 這是「網際網路的工具與鏟子」。儘管 Azure 和 Google Cloud 成長速度更快,但 AWS 擁有高達 33% 的市場份額,是其競爭對手總和的總和,並且仍然以 37% 的年增率成長。 Ben 認為,在網際網路持續成長的背景下,AWS 是任何投資者都想擁有的資產。
      • 零售業務: 儘管利潤率相對較低,但它是網際網路上營收最高的應用領域(電子商務),而 Amazon 在美國電子商務市場擁有驚人的 56% 市場份額。 Ben 認為,市場過度關注零售業務目前的虧損(上季度虧損 15 億美元),卻忽略了這是因為 Amazon 正在進行大量的長期投資(資本支出遠超其他科技巨頭),建設倉庫和數據中心。他認為 Amazon 的零售業務具有極深的護城河,如果停止投資,它能迅速轉為現金流正向。更重要的是,零售業務內部正在孵化出高利潤的新業務,例如廣告(已達 300 億美元營收,利潤率高)以及 Buy with Prime 等利用其物流基礎設施的服務。
    • Ben 總結,Amazon 的投資論點是基於「什麼不會改變」:網際網路會繼續成長 (利好 AWS),人們會在線上購買更多東西 (利好零售) 。他甚至提出 Andy Jassy 可能會像 Steve Jobs 之後的 Tim Cook 那樣,為 Amazon 帶來持續的成功。
  4. David Rosenthal 對 Coinbase 的投資論點:

    • 核心論點: Coinbase 在當前估值下是一個被低估的「價值投資」(Value Investment),儘管身處波動劇烈的加密貨幣市場,但其作為行業領導者的地位、強勁的現金流產生能力以及未來的增長機會使其極具吸引力。
    • 詳盡解釋: David 指出 Coinbase 在過去 12 個月內產生了驚人的 100 億美元自由現金流,而目前的市值僅為 340 億美元。他用簡單的數學比喻,一個每年能產生 100 元現金的生意,以 340 元買下似乎非常划算。他認為 Coinbase 正在「印鈔票」。雖然加密貨幣市場波動巨大,可能崩潰,交易費率可能隨時間下降,但 David 認為 Coinbase 在這個市場中是最成熟、品牌最響亮的公司,並且加密貨幣市場仍處於「第一局」。他將其比作在加密貨幣領域進行「波克夏海瑟威式」的投資,認為其目前的價格已經內建了相當多的韌性。除了核心的交易業務,David 認為 Coinbase 還有許多「免費選項」,例如正在發展的 NFT 市場以及其他新的風險投資。他認為投資 Coinbase 是一種押注加密貨幣將持續存在並壯大、且去中心化對於下一個十億用戶可能不像早期用戶那麼重要的安全方式。他也提到 Coinbase 和 FTX 等交易平台無論加密貨幣價格漲跌都能賺錢(只要有波動),這是一個有利的商業模式。

二、 Y Combinator Continuity 的故事與核心能力

YC Continuity 部分的核心論點集中在解釋 YC 成立這個後期成長基金的原因、運作方式、與早期加速器的關聯,以及其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1. 成立原因:

    • 核心論點: YC Continuity 基金的誕生源於 YC 校友創辦人的強烈需求,他們希望 YC 的支援能夠延續到公司成長的後期階段,而不僅僅停留在種子或加速器階段。
    • 詳盡解釋: Anu Hariharan 解釋說,許多 YC 創辦人在完成為期 12 週的加速器計畫後,發現他們在公司進入系列 B 及以後的成長階段時,仍然需要 YC 的投資和非投資方面的支援(例如節目和指導)。由於當時(2015 年)能夠投入上億美元的大額後期投資者相對稀少,而公司的 IPO 平均時間又很長(當時約 11 年),創辦人感到在成長後期缺乏足夠的資本和指導。因此,Continuity 基金應運而生,旨在作為 YC 的「連續性」支援,成為創辦人「終生夥伴 (lifelong partner)」。
  2. 運作方式與使命:

    • 核心論點: YC Continuity 是一個多階段成長基金,專注於系列 B 及以後的投資,其核心使命是幫助更多創辦人建立永續的公司,而非單純追求股權比例或最大化基金回報。
    • 詳盡解釋: Anu 指出 Continuity 基金自 2015 年成立至今,已投資了 35 家公司(相對於 YC 總共 3,500+ 家校友公司,比例很低)。它主要投資 YC 校友公司,目標是成為這些公司盡可能長的合作夥伴。它的運作更像是一個「YC 內部的創業公司」,投資委員會由 Anu 、 Ali Rogani 和一位早期合夥人組成。 Anu 強調,YC 的使命是幫助創辦人,這意味著即使 Continuity 提供了投資條款書,如果創辦人認為其他合作夥伴更適合當前輪次,YC 也會尊重他們的決定,因為 YC 公司本身的成功比基金的短期回報更重要。這種「賺取贏得投資的權利 (earn the right to win)」的理念,反映了 YC 與創辦人之間深厚的信任關係,創辦人將 YC 視為「父母」,而非僅僅是投資者。
  3. 大學模型與生態系統:

    • 核心論點: YC 的整體運作模式類似於一所頂尖大學,加速器是「大學部」,Continuity 及其提供的後期節目是「研究所」,共同構建了一個互助互學的強大社群生態系統。
    • 詳盡解釋: Anu 同意將 YC 比作「新創公司的大學」。她解釋說,YC 採取申請制(無需人脈),是首個大規模批量投資新創公司的機構(批次制),這種模式源於創辦人「創業是孤獨的」洞察,希望透過群體學習和同儕支持來互相激勵。 Continuity 不僅提供資金,更提供一系列的「畢業後課程」(Post-batch programming),例如針對系列 A 募資的準備課程(教導如何準備投報書、談判條款)、專注於系列 A 後公司營運的節目(教導如何組建招聘團隊、聘請工程師)、以及專為規模化 CEO 設計的「成長節目」(Growth Program)(討論高管招聘、績效管理、文化建設)。這些課程邀請成功的 YC 校友創辦人(如 Airbnb 的 Brian Chesky 、 DoorDash 的 Tony Xu 及其高管)來分享經驗和教訓,將累積的知識和經驗傳承給下一代,這是 YC 社群獨有的巨大價值。
  4. 核心競爭力:

    • 核心論點: YC 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識別和支持優秀創辦人的能力,以及對公司內部「輸入」指標的深刻理解和關注,這使其能夠在早期甚至成長後期預測潛在的成功。
    • 詳盡解釋: Anu 認為,儘管「品牌」很重要,但 YC 真正的力量在於其對「創辦人」的關注和評估。她承認 YC 擁有龐大的數據和模式識別能力,可以在短短 10 分鐘的標準面試中判斷出一個優秀的創辦人(甚至可能在前面兩分鐘就知道了)。她強調,在成長階段,許多投資者只看財務指標等「輸出」,但 YC 更關注「輸入」,即驅動這些輸出的核心要素。她具體列出了 YC 在成長階段看重的創辦人三點特質:
      • 移動速度有多快 (How fast do they move?): 指的是執行、迭代和學習的速度。這是預測成功的最重要指標。
      • 招聘能力有多強 (How well are you hiring?): 包括招聘工程師和高管的能力。 sloppy 的招聘會對公司產生長期負面影響。
      • 思維清晰度 (Clarity of thought): 能否清晰地闡述公司如何從目前的狀態成長為一個價值 50 億或 100 億美元的巨頭。
    • Anu 認為,如果創辦人具備這些特質,即使當前指標有待改進,他們成功的可能性也更高。 YC 藉由長期觀察眾多校友公司(包括那些經歷過困難時刻的成功公司),積累了判斷哪些「輸入」最終能帶來成功的經驗。
  5. 未來展望與風險:

    • 核心論點: YC 的未來願景是全球範圍內擴大規模,支援更多優秀創辦人,並成為他們終生的夥伴;最大的風險則在於損害其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核心社群。
    • 詳盡解釋: Anu 提及 YC 的申請量持續增加,如果能維持高標準,未來可能會看到每批次 1000 或 2000 家公司。 YC 已經開始全球化,支援來自世界各地的創辦人(例如印度的頂級新創公司),因為他們認為優秀的人才遍佈全球。 Continuity 的目標是將支援延伸到 IPO 後,甚至可能為上市公司創辦人提供持續的指導和社群支持,因為 scaling 的挑戰永遠存在。至於風險,Anu 認為 YC 最大的弱點是其強大的「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s) 社群,如果 YC 自身犯錯,損害了與創辦人之間的信任和社群價值觀(YC 擁有嚴格的社群價值觀和道德準則),這種網路效應也會快速衰減,這將是 YC 最大的失敗(F 等級)。

總結而言,這期節目透過生動的對話和具體的案例,不僅展示了當前市場中幾個重要的投資標的及其看好理由,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 Y Combinator 這一獨特機構的後期投資策略、與其早期加速器之間的協同效應、以及其作為一個創業大學和強大社群的核心力量所在,強調了其對創辦人本身及其「輸入」特質的極度重視,這構成了其區別於傳統風險投資基金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