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根據您提供的文字記錄,本次 Acquired 訪談節目與 Altimeter Capital 創辦人兼執行長 Brad Gerstner 的對話,其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關鍵面向,這些論點相互交織,共同描繪了 Altimeter 的投資理念、市場定位以及 Brad Gerstner 本人對資本市場和社會議題的深刻思考:
-
融合公募與私募的「跨界投資」(Crossover Investing)模式是未來趨勢,並且 Altimeter 在此領域具備獨特優勢。
- 詳盡解釋: Brad Gerstner 指出,近年來,避險基金開始涉足風險投資領域,而傳統風險投資公司也尋求更長久地持有其成功投資組合,即使公司已經上市。這種公募(Public Markets)與私募(Private Markets)界線模糊的趨勢,早在十多年前 Brad 創立 Altimeter 時就已預見。他認為,隨著科技公司規模擴大、生命週期延長,以及私人資本市場深度和流動性增加,公司選擇保持私有狀態的時間越來越長,這使得僅專注於公募或私募任一市場的投資模式變得不再完整。
- 他從自身的背景(曾是科技領域的創業者,也曾在公募市場交易)出發,看到了這種跨界投資模式的潛力。他認為,優秀的科技公司無論在上市前還是上市後,都可能提供絕佳的投資機會。 Altimeter 的目標是成為這些頂尖科技公司的「資本夥伴」(Capital Partner),在它們發展的不同階段(從成長期到上市後)提供資金與支持。
- Altimeter 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同時運作著公募基金和專注於私募的基金。這使得團隊能夠在一個平台上,同時分析和投資公司的私有階段(例如 Snowflake 的 C 輪)和公有階段(長期持有其股票)。 Brad 認為,這種模式允許投資者不錯失那些在上市後仍具巨大成長潛力的公司(例如亞馬遜、 Salesforce 等),同時也能參與私有階段的價值創造。雖然 2008 年金融危機剛起步時,市場對這種公私募混合基金存在疑慮(因流動性問題),但 Altimeter 透過建立專門用於私募投資的長期資本池(Venture/Growth Funds),成功克服了這一點,並證明了這種模式的有效性。他強調,這並非全新的概念,歷史上如 Warren Buffett 等傳奇投資者也未嚴格區分公私募,但 Altimeter 將此模式系統化並應用於科技成長型公司,成為科技領域跨界投資的先驅之一。
-
Altimeter 以「創業者心態」和「深度專業知識」為核心,為被投公司提供超越資本的價值。
- 詳盡解釋: Brad Gerstner 擁有創辦多家公司的經驗,這讓他能夠以創業者視角來理解公司的挑戰與需求。他認為,這使 Altimeter 與許多來自傳統金融背景的避險基金經理或僅專注於早期階段的風投不同。 Altimeter 致力於與創業者建立深厚的夥伴關係,提供「同理心」(empathy),並在公司發展的關鍵時刻(如招募 CFO 、組建董事會、規劃上市)提供實質性協助。
- 他提到,Altimeter 的團隊成員(如分析師)不僅是股票研究者,更是具有深度行業洞察和技術理解的「人類學家」。他們努力理解驅動市場變化的「人類行為主題」(Human Behavior Themes),例如從網際網路初期的「組織混亂」到後來的「搜索」(Google 、 Priceline 、 Zillow),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手機應用程式」(Facebook)以及當前的「數據爆炸」與「雲端基礎設施」(Snowflake)。這種對宏觀趨勢和特定領域(如旅遊、軟體)的深入研究,使他們能夠識別出最具潛力的投資機會,並在這些公司身上投入高度集中的資本。
- 他特別以 Snowflake 的投資為例,強調了深度技術研究和與創業者緊密互動的重要性。 Altimeter 的團隊在投資 Snowflake 前,實際測試了其產品,並向創辦人提供了詳細的 Bug 報告,這種程度的盡職調查和參與讓創業者看到了 Altimeter 的價值和承諾,而非僅僅是提供資金。
- 此外,Altimeter 在資本市場方面的深厚經驗(Brad 曾是 IPO 律師,團隊中有來自 Goldman Sachs 股票承銷部門的專家)也是其獨特優勢。他們能夠為被投公司提供關於傳統 IPO 、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和 SPAC 這「第三扇門」的內部見解和建議,幫助公司選擇最適合的上市路徑,並在上市過程中提供支持,這對於即將進入或已進入公有市場的公司來說是巨大的價值。
-
風險投資市場正在走向「工業化」,競爭加劇,但也為創業者帶來更高效的資本市場;優秀的投資者需要保持高度集中和卓越表現。
- 詳盡解釋: Brad 觀察到,過去幾年風險投資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競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他將這種趨勢描述為風險投資的「工業化」,就像槓桿收購(LBO)市場過去幾十年所經歷的那樣。這意味著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資本(包括傳統風投、避險基金、全球主權基金等)湧入,尋求在私有公司中獲得回報。
- 這種競爭對創業者來說是好事,因為他們有了更多資本來源,估值可能更高,稀釋程度可能更低,這激勵了更多的創新。然而,對於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回報率可能會被「競爭掉」(compete away returns),平均回報率將會下降。
- 在這樣的環境下,Brad 認為投資者必須高度集中於自己最有信心的「最佳想法」(best ideas),追求卓越的「非共識且正確」(non-consensus and right)的投資。分散投資在效率降低的市場中難以帶來超額回報。這也是 Altimeter 秉持相對集中投資組合理念的原因。他們不追求「資產管理規模」(Asset Gathering),而是追求「為 LP 夥伴帶來超額回報」。他認同 Benchmark 的理念,認為一個基金中的少數投資(可能一兩個)就應該能夠返還整個基金的資本。
- Altimeter 定位自己不與頂尖的早期風投(如 Sequoia 、 Benchmark)在最初的機構融資輪(Seed/Series A)直接競爭,而是選擇在公司更成熟的階段(Series B 或之後)成為資本夥伴。他認為早期風投有其獨特的「工藝建造」(craft building)能力和網路,而 Altimeter 的優勢在於後期的資本規模和公募市場經驗。他相信,最終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為創業者提供最大的價值,並與他們一起長期成長。
-
對美國的「資本主義體系」持堅定信心,但認識到其在「財富分配不均」和「金融包容性」方面的不足,並提出具體倡議來改善。
- 詳盡解釋: Brad 從他父親創業失敗的經歷中深刻體會到風險的重要性,以及美國體系在鼓勵風險承擔方面的價值(與他父親所處的時代和環境不同,今天的創業者失敗的個人風險遠低於過去,尤其在矽谷有機構資本緩衝)。他堅信美國的資本主義體系(尤其是其促進創新和風險承擔的部分)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強大引擎。
- 然而,他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體系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科技革命雖然帶來了巨大的生產力提升,但也加劇了財富集中。他引用數據指出,美國只有約 30% 的人參與到股票市場(擁有股票),而那些參與其中的人,往往是政府在經濟危機時(如新冠疫情期間)進行大規模干預的最大受益者。與此同時,許多在傳統行業工作的人卻失去了工作,這導致了「所有者階級」與「非所有者階級」之間的鴻溝加劇,讓許多人覺得系統對他們「不公平」(rigged against them)。
-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Brad 提出了「投資美國」(Invest America)倡議。這是一個大膽而簡單的想法:政府應該為在美國出生的每一個孩子開設一個類似 Robinhood 的投資帳戶,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存入一筆初始資金(例如富裕家庭存 100 美元,低收入家庭存 5000 美元)。這筆錢在很長時間內不能取出(作為長期退休儲蓄),但孩子和家長可以在手機上看到這個帳戶及其投資組合(可能是一籃子美國頂尖公司股票)的增長。
- 他認為,這個計畫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為孩子們提供一筆未來財富,更在於心理和行為層面。它讓每個孩子從小就成為「所有者社會」的一部分,感受到自己屬於這個體系,學會「複利」的概念,培養儲蓄和投資的習慣。這對於彌合財富和機會差距,增強社會凝聚力,以及讓更廣泛的人群分享美國創新帶來的成果至關重要。他強烈反對現行的「合格投資者」(Accredited Investor)法規,認為它限制了普通大眾參與早期、高增長公司投資的機會,加劇了不平等。他希望未來能夠打破這些限制,讓更多普通投資者有機會參與到另類投資領域。
這些主要論點共同構成了 Brad Gerstner 在本次訪談中所表達的核心思想,展現了他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創業者和投資者,對資本市場演變、競爭格局以及其社會影響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思考。他不僅關注如何為 LP 帶來回報、如何與創業者建立成功的夥伴關係,更關心如何利用自身平台和影響力,推動更廣泛的金融包容性和社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