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troduction

好的,這份資料是耶魯大學心理學入門課程(PSYC 110)的首次講座文字記錄和相關資訊。 Professor Paul Bloom 在講座中為學生提供了課程概覽,並闡述了學習心理學的主要論點和目標。以下是這些主要論點的提取與詳細解釋:

  1. 心理學是對人類心靈的全面性研究,旨在理解「我們自身」:

    • 解釋: 講座一開始,Bloom 教授就明確指出,這門課程是一門「全面性的人類心靈研究入門」。他強調心理學的主題極其廣泛,涵蓋了人類經驗與行為的各個面向。他列舉了眾多將在課程中探討的領域,包括大腦如何運作、兒童如何發展學習、語言的奧秘、性的議題、記憶的功能與失常、心智異常(如瘋狂)、厭惡感的來源、種族主義的成因、以及愛等情感。教授認為,這門學科探究的是「我們自身」這個最重要、最核心的主題——即人類心靈如何運作、我們如何思考、以及是什麼造就了我們獨特的個體。課程的目標並非僅限於解決現實問題(儘管會觸及),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最重要主題」的「最新介紹」,從學術和科學角度深入探索人類的本質。
  2. 心理學應從多個視角和跨學科領域進行研究:

    • 解釋: Bloom 教授闡述,傳統上心理學被劃分為幾個主要分支,每個分支都提供了理解人類心靈的不同鏡頭。他在講座中列舉並解釋了這五個主要領域:
      • 神經科學 (Neuroscience): 透過研究大腦來理解心靈。這強調了心靈與物質載體(大腦)之間的密切關聯。
      • 發展心理學 (Developmental): 關注個體如何成長、學習和發展,探討人類心智能力的起源。
      • 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採取一種計算式的方法來研究心靈,常將心靈比喻為電腦,探討語言理解、物體辨識、遊戲策略等認知過程。
      • 社會心理學 (Social): 研究個體如何在群體中互動以及與他人之間的行為。
      • 臨床心理學 (Clinical): 專注於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研究與治療。
    • 此外,教授進一步指出,僅僅從心理學領域本身不足以完全理解心靈。心理學的邊界與許多其他學科重疊,因此課程內容也將廣泛涉獵相關領域,如演化學(心靈如何演化)、經濟學與賽局理論(理解人類思想與行為的重要工具)、哲學、電腦科學、人類學、文學和神學等。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是理解人類心靈複雜性的必要途徑。
  3. 心靈生活具有根本的物質基礎,大腦是產生心智活動的根源:

    • 解釋: 講座明確提出了心靈的物質性論點。教授以 Terri Schiavo 的案例(一位因腦損傷而長期處於植物人狀態的女性)為開端,用一個鮮活的例子說明了:當大腦遭受嚴重損害時,意識也會隨之消失。這強烈暗示了我們所珍視的一切精神層面,如自由意志、意識、道德感和情感,都具有物理基礎,它們是大腦活動的產物。這一點在後面的 Phineas Gage 案例中得到了更有力的印證。 Gage 在一次事故中,一根鐵棍穿過他的前額葉,奇蹟般地存活下來,但他的個性、判斷力和道德感卻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一個勤奮負責的人變成一個衝動、粗魯、缺乏自制力的人。這個案例被用來「非凡地」說明大腦如何產生心靈,以及大腦受損如何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心智和行為。因此,理解心靈的物理基礎,特別是大腦結構與功能,是心理學研究的關鍵。
  4. 人類的發展與個體差異是天性(基因)和教養(環境)複雜互動的結果:

    • 解釋: 在探討發展心理學時,教授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我們如何獲得知識(如語言、對物理世界的理解、對他人的理解),以及這些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是「硬連線的」(即天生的、內建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文化、語言、教育等環境因素的產物?這即是心理學領域中著名的「天性與教養 (Nature vs. Nurture)」之爭。教授提到發展心理學家會使用巧妙的方法來區分這兩種影響。同時,他也討論了個體差異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在個性、智力、性取向、政治觀點等方面如此不同?這些差異是由於我們擁有的基因、我們成長的環境,還是兩者的複雜互動?他甚至引用詩人 Philip Larkin 對父母影響的尖銳描述(「他們搞砸了你,你的父母」),引出關於父母影響的爭議性議題。這部分強調了人類心靈和行為並非單一因素決定,而是由遺傳遺產與後天經驗共同塑造的動態結果。
  5. 研究非典型或異常的心智狀態(心理疾病和罕見症狀)能深刻地揭示正常心智功能的原理:

    • 解釋: 講座最後一部分提出了一個非傳統但極具啟發性的論點。除了會討論對大學生具有現實重要性的常見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和焦慮症)外,教授表達了對那些「不太常見但能告訴我們一些關於心智生活真正有趣的事情」的心理異常案例的偏愛。他認為,透過研究這些極端或異常的案例,能夠幫助我們「最好地理解正常生活」。
    • 他列舉了幾個生動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 記憶障礙: 無法形成新記憶或失憶症,能讓我們理解正常記憶的機制和重要性。
      • 解離性身分疾患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即多重人格,儘管其真實性存在爭議,但這種現象迫使我們思考「何謂自我」,探討我們是否都由多個面向組成,以及如何形成一個統一且隨時間延續的自我。
      • Capgras 症候群 (Capgras Syndrome): 患者產生一種特定的妄想,認為他們最親近的人被冒名頂替者(外星人、機器人、受過訓練的演員等)取代。這種情況常與暴力相關,並被認為與大腦特定區域的損傷有關。教授指出,研究 Capgras 症候群能告訴我們關於我們如何看待世界的資訊,例如區分「辨識」某物(知道它是誰)和「認知」某物(了解它的意義和情感連結)之間的差異。
      • Cotard 症候群 (Cotard’s Syndrome): 患者堅信自己已經死亡,即使他們正在行走、與人互動。這同樣被認為與大腦特定區域有關。
      • 精神病態 (Psychopathy): 指那些由於大腦損傷或天生缺乏道德理解能力的人。研究精神病態有助於我們探討自由意志與責任的界限,以及心智疾病與「邪惡」之間的關係。
    • Bloom 教授強調,研究這些案例並非出於病態的好奇心,而是因為「透過觀察極端情況,能使我們自然而然地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形成鮮明對比」。這些異常情況,通常與大腦特定部位的精確損傷相關,提供了理解正常心智功能如何建構的寶貴線索。例如,Capgras 症候群揭示了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視覺辨識系統與情感連結系統是如何協同工作的。

總而言之,這份講座資料傳達的核心論點是:心理學是一門廣泛且深入的學科,旨在從多個科學角度理解人類心靈的運作、個體差異以及我們的本質。課程將強調心靈的物質基礎(大腦),探討人類行為與心智能力是天性和教養複雜互動的產物,並特別指出研究異常或病態的心智狀態對於揭示正常心智功能的原理具有獨特且關鍵的價值。透過這些多面向的探索,課程力求為學生提供一個關於「我們自身」的全面且引人入勝的科學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