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主題:透過道德兩難困境探索兩種主要的道德推理模式**
邁克爾·桑德爾教授的這堂課,是其著名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系列課程的第一講,題為「謀殺的道德層面」(The Moral Side of Murder)。其核心目的在於引導聽眾(主要是哈佛大學的學生,也包括影片觀眾)進入政治與道德哲學的思考領域,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假設性情境(思想實驗)和真實案例,揭示人們在面臨道德抉擇時,潛藏在直覺反應背後的不同道德推理原則,並由此引出對正義、道德、權利、義務等核心概念的深入探討。
**主要論點闡述:**
桑德爾教授首先提出了一個經典的思想實驗——「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的第一個版本:
1. **電車難題版本一:轉轍器的抉擇**
* **情境描述:** 你是一名電車司機,電車正以高速失控地衝向前方軌道,軌道末端有五名工人正在施工,如果電車繼續前行,這五名工人必死無疑。你發現剎車失靈,無法停車。然而,你注意到前方有一個岔路,岔道上也有一名工人在施工。你的方向盤(轉轍器)是好的,你可以選擇將電車轉向岔路,這樣會撞死岔道上的那一名工人,但能救下主軌道上的五名工人。
* **提問:** 作為司機,你應該怎麼做?轉向還是不轉向?
* **聽眾反應與分析:** 桑德爾教授現場調查,絕大多數學生選擇轉向,即犧牲一人,拯救五人。
* **揭示的道德原則(後果主義):** 這種選擇背後隱含的道德原則是:**行為的道德性取決於其產生的後果**。在這種情況下,犧牲一人生命以拯救五人生命,從結果上看,是造成較少死亡、達成更大整體利益(或更少損害)的選擇。這種道德推理模式被稱為「**後果主義道德推理**」(Consequentialist Moral Reasoning)。桑德爾指出,最著名的後果主義哲學是**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由 18 世紀英國哲學家傑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等人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the greatest good for the greatest number),即行為的正當性取決於其是否能最大化整體的福祉(快樂減去痛苦)。
接著,桑德爾教授提出了電車難題的第二個版本,以對比和挑戰第一種情況下的道德直覺:
2. **電車難題版本二:天橋上的胖子**
* **情境描述:** 這次你不是司機,而是一名站在天橋上的旁觀者。你看到失控的電車正衝向軌道上的五名工人。你身旁站著一位非常胖的人。你知道,如果把這位胖子推下天橋,他會掉到軌道上,他的體重足以擋住電車,從而拯救那五名工人,但這位胖子自己會因此喪生。
* **提問:** 你會把胖子推下去嗎?
* **聽眾反應與分析:** 再次現場調查,這次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不*推胖子。這與第一個情境的反應形成了鮮明對比。
* **揭示的道德原則(絕對主義/義務論):** 為什麼在同樣是犧牲一人拯救五人的計算下,人們的道德直覺發生了巨大轉變?學生們在討論中提出,推胖子下橋是**主動地、直接地將一個原本與危險無關的無辜者當作工具(means)**,利用他的生命去達成拯救他人的目的(end),這感覺像是謀殺,是本質上錯誤的行為。而在第一個情境中,轉向的選擇雖然也導致一人死亡,但那個人本身已經處於軌道系統相關的危險環境中,司機只是在轉移一個既有的威脅,而不是創造一個新的犧牲品。這種認為某些行為本身具有內在的道德屬性,存在某些**絕對的道德義務和權利**,不應僅僅基於後果來判斷其對錯的觀點,被稱為「**絕對主義道德推理**」(Categorical Moral Reasoning)。這種推理方式強調行為本身的性質、動機以及是否尊重個體的權利和尊嚴。康德(Immanuel Kant)是這種道德哲學的代表人物,他強調人本身就是目的,不應被僅僅當作手段使用。
桑德爾教授進一步用第三個情境來強化這種區別:
3. **情境三:器官移植的醫生**
* **情境描述:** 你是一名急診室的醫生,有五位病人生命垂危,分別需要不同的器官移植才能存活。恰好此時,有一位健康的年輕人來做體檢,他非常健康,擁有所有五個病人需要的匹配器官。如果你悄悄地殺死這位年輕人,取出他的器官,就能拯救那五位病人。
* **提問:** 你會這樣做嗎?
* **聽眾反應與分析:** 幾乎沒有學生會選擇殺死健康的年輕人來獲取器官。這再次印證了絕對主義的道德直覺:即使結果能拯救更多生命,但直接殺害一個無辜者、侵犯其基本生命權利的行為,在本質上是不可接受的。
**延伸討論與核心論點深化:**
* **對比與衝突:** 桑德爾教授指出,這幾個案例揭示了我們內心深處可能存在的兩種相互衝突的道德推理模式:一種關注行為後果(Consequentialist),另一種關注行為本身的道德品質以及相關的權利和義務(Categorical)。
* **哲學的目的與風險:** 學習政治和道德哲學的目的,並非提供一套確定的答案,而是要**激發理性思考的騷動**(to awaken the restlessness of reason),讓我們審視自己既有的信念和直覺,理解其背後的原則,並在面對複雜的道德問題時能進行更清晰、更有依據的判斷。桑德爾提醒,這種反思是有風險的,它可能動搖我們原本堅信不移的觀念(making the familiar strange),甚至可能讓人變得猶豫不決或更加懷疑。他引用蘇格拉底的朋友卡利克勒斯(Callicles)的觀點,認為過度沉迷哲學會脫離實際,但桑德爾反駁說,這種反思對於個人成長和成為負責任的公民至關重要。
* **懷疑主義的誘惑:** 對於這些爭論了數千年的道德難題,人們很容易陷入懷疑主義(skepticism),認為這些問題沒有定論,每個人的原則都是主觀的。桑德爾引用康德的話回應,懷疑主義只是「人類理性的休憩之地」,但並非「永久的居所」,因為理性本身的不安寧會驅使我們繼續探尋。這些道德問題之所以不斷重現,正是因為它們內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法迴避。
* **同意(Consent)的作用:** 在討論後續的真實案例(如女王訴杜德利和史蒂芬斯案,即著名的 “米尼翁內特號食人案”)時,引入了「同意」這一因素的重要性。如果受害者同意被犧牲(例如通過抽籤決定),是否會改變行為的道德性質?多數學生認為,即便有同意,殺害行為本身仍然是錯誤的(體現了絕對主義觀點),但也有學生認為同意(特別是通過公平程序如抽籤達成的)可以使犧牲行為在道德上變得可接受。這引出了關於同意的道德力量及其界限的進一步問題。
**總結:**
桑德爾教授在本講中,透過一系列引人入勝的道德困境案例,成功地引出了道德哲學中兩種最核心的推理框架:**後果主義**(強調結果,如功利主義)和**絕對主義**(強調權利、義務和行為本身的道德屬性,如康德哲學)。他展示了我們的道德直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在這兩種模式之間搖擺,並強調了哲學反思對於理解我們自身的道德信念、應對現實生活中的複雜倫理挑戰以及培養負責任公民意識的價值。同時,他也警示了哲學思考帶來的個人風險和應對懷疑主義的必要性。這堂課為後續深入探討功利主義、自由主義、康德哲學等具體理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