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們接著分析《光明的未來》的後續論點。在揭示了主流應對策略的局限性之後,作者們直面了阻礙真正解決方案的最大障礙:公眾對核能根深蒂固的恐懼。這構成了本書第四個,也是心理層面上最重要的一個主要論點。
主要論點四:「面對恐懼」——核能是史上最安全的能源,我們的恐懼與現實嚴重脫節
本書的第四個主要論點是:基於超過半個世紀、涵蓋全球數百座反應爐的運行數據,核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安全的能源形式,其致死率遠低於包括太陽能和風能在內的所有其他主要能源。公眾對核能的極度恐懼,源於心理偏誤、文化渲染和歷史誤解,而非科學事實。若要解決氣候變遷,我們必須勇敢地面對並克服這種非理性的恐懼。
這是一個極具顛覆性的論點,它要求讀者放下直覺,跟隨作者進行一次基於數據和邏輯的「風險重新校準」。讓我們用費曼學習法,深入探討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解構這種恐懼的。
1. 重新審視三大核事故:「scary vs. dangerous」
公眾對核能的恐懼,幾乎完全建立在三個名字上:三哩島、車諾比和福島。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事故,而是引導我們用一個簡單卻深刻的框架去重新審視它們:「可怕」(scary)與「危險」(dangerous)的區別。
想像你站在一座 33 英尺高(約 10 米)的奧運跳水台上。對於多數人來說,往下看是「可怕」的。但如果你會游泳,從這裡跳下去其實並不「危險」,受傷的風險極低。現在,想像你站在同一高度的鐵軌橋上,一列火車正高速向你駛來。跳下水依然「可怕」,但真正「危險」的是那列火車。如果你因為害怕跳水而愣在原地,或者選擇沿著鐵軌往回跑(就像那些「半吊子措施」),結局都將是毀滅性的。
作者認為,氣候變遷就是那列駛來的火車,而核能就是那個看起來「可怕」但實際上安全的跳水選項。
- 福島核災(2011): 作者將其定義為一場「非致命的工業事故」,疊加在一場「史詩級的自然災害」之上。真正殺死近兩萬人的是地震和海嘯,而不是核電廠。根據聯合國多家權威機構的科學報告,福島事故造成的輻射洩漏,沒有直接導致任何一人死亡,預計未來也不會導致可觀測到的癌症增加。相反,因恐懼而進行的、混亂且不必要的大規模疏散,卻間接導致了上千名體弱的病患在轉移過程中死亡。更諷刺的是,事故後日本和德國因恐懼而關閉了大量核電廠,轉而燃燒化石燃料,這導致的空氣污染在隨後數年裡,又間接殺死了數以萬計的人。福島的教訓是:對輻射的恐懼,比輻射本身致命得多。
- 車諾比核災(1986): 這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作者承認其嚴重性。但即便是這場「最壞情況」,其造成的後果也遠被公眾想像所誇大。事故直接導致的死亡人數是數十名消防員和工作人員。至於長期影響,聯合國的報告估計可能導致「最多數千人」因癌症提早死亡,但這個增加的數量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中「極難被偵測到」。作者提醒我們,這個數字雖然令人遺憾,但與每年因空氣污染(主要來自燃煤)而死亡的數百萬人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車諾比是一個由糟糕的蘇聯式設計(沒有安全圍阻體)和嚴重的人為操作失誤導致的悲劇,現代反應爐的設計已完全杜絕了同類事故的可能性。
- 三哩島核災(1979): 作者稱其為「昂貴但無害」的事故。反應爐部分熔毀,但安全圍阻體成功地將所有輻射物質都鎖在了裡面,沒有對公眾造成任何傷害。這本應是核能安全系統成功運作的證明,卻因為與當時上映的驚悚電影《中國綜合症》產生了聯想,反而點燃了美國社會對核能的恐懼之火。
透過對比這三起事故的真實後果,作者旨在說明:核能的「最壞情況」,其危害程度也遠低於其他能源形式的「日常運作」。
2. 風險的橫向比較:「跟什麼比?」
這是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的一個核心問題。當人們說核能「太危險」時,他們很少問:「跟什麼比?」
- 跟煤炭比? 作者指出,這是最重要、也是最觸目驚心的比較。全球範圍內,煤炭每年導致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因空氣污染而死亡。過去五十年間,核能所替代的煤炭發電,已經默默地拯救了超過兩百萬人的生命。相較之下,核能的死亡人數(包括對車諾比最悲觀的估計)僅為其數千分之一。兩者在安全性上,根本是天壤之別。
- 跟天然氣比? 天然氣管道爆炸、洩漏引發的火災,歷史上已造成數百甚至數千人死亡。
- 跟水力發電比? 1975 年中國的板橋水壩潰壩事件,一次就造成了超過 17 萬人死亡。即使在美國,水壩潰決也曾多次造成數百人死亡的慘劇。
- 跟再生能源比? 雖然太陽能和風能本身不直接致死,但在其整個生命週期中(包括開採、製造、安裝和維護),其事故死亡率(例如高空作業墜落、交通事故等)也高於核能。
結論是,當你把所有能源放在同一標尺下進行「每發一度電的死亡人數」比較時,核能是迄今為止最安全的能源。
3. 破解對輻射、廢料與核武的迷思
作者進一步拆解了構成核能恐懼的三大核心元素:
- 對輻射的恐懼: 作者解釋說,輻射是自然界無處不在的現象。我們每天都在接受來自宇宙、大地、甚至食物(如香蕉)的背景輻射。坐一趟長途飛機、做一次 CT 掃描所受到的輻射劑量,可能就超過了居住在核電廠附近一年所受到的額外劑量。公眾對輻射的恐懼,很大程度上源於對「線性無閾值模型」(LNT)的誤解,即認為任何微小的輻射都同樣有害。作者指出,這就像認為「從一英尺高的台階上跳一百次,等於從一百英尺高的懸崖上跳一次」一樣不合邏輯。我們的身體有能力修復低劑量輻射帶來的損傷。
- 對核廢料的恐懼: 這是公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作者用幾個關鍵事實來化解這種擔憂:
- 體積極小: 一個人一生所需的全部電力如果來自核能,產生的核廢料可以裝進一個汽水罐裡。整個美國核工業五十多年的高階核廢料,可以全部堆放在一個足球場內,高度不超過 20 英尺。
- 固態且易於管理: 與擴散到空氣中的燃煤廢氣不同,核廢料是固態的,被嚴密包裹在堅固的容器中,可以安全地儲存在地面上的混凝土乾式貯存桶中,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都安然無恙。
- 隨時間衰減: 這是核廢料與其他有毒化學廢料(如電池廢料、太陽能板廢料中的重金屬)最大的區別。後者的毒性是永久的,而核廢料的放射性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衰減。
- 是未來的燃料: 所謂「高階核廢料」,其實是蘊含巨大能量的「未用盡的燃料」。第四代反應爐技術(如行波爐、熔鹽爐)的設計目標之一,就是利用這些現有的「廢料」作為燃料,將其能量幾乎完全榨乾,最終只留下少量放射性迅速衰減的廢物。
- 永久處置並非當務之急: 作者認為,花費巨資建造像芬蘭或瑞典那樣的深層地質儲存庫,是為了安撫公眾的恐懼,但在技術上並非迫切需要。將核廢料安全地在地面儲存一百年,等待更先進的處理技術出現,是完全可行且負責任的選擇。相比之下,將無法挽回的氣候災難留給後代,才是真正的不負責任。
- 對核擴散(核武)的恐懼: 作者澄清,民用核電廠與核武器是兩回事。核電廠使用的低濃度鈾無法直接製造炸彈,而從核廢料中提取可用於武器的鈽,技術門檻極高,非恐怖組織所能及,且整個過程受到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嚴格監管。歷史證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透過發展民用核電項目來獲得核武器的。事實上,民用核電合作反而是促進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的重要工具。
總結第四個論點,作者試圖傳達一個核心訊息:我們對核能的恐懼,是一種被放大了的、與科學現實脫節的情緒反應。這種恐懼,讓我們在面對氣候變遷這列真正危險的火車時,不敢選擇跳下那座看似可怕但實則安全的橋。要拯救未來,我們必須先從拯救自己脫離這種非理性的恐懼開始。
主要論點五:前進的道路——一個務實、可執行的全球行動藍圖
在論證了核能的必要性與安全性之後,本書在最後一部分提出了第五個,也是結論性的主要論點:解決氣候變遷的道路是清晰且可行的,它需要全球性的協同行動,核心是「雙管齊下」——在擴大再生能源的同時,大規模地建設核能,並輔以碳定價等經濟政策。這不是一個關於犧牲的敘事,而是一個關於創新、繁榮和更美好未來的機會。
這部分內容從抽象的論證轉向了具體的行動方案。讓我們用費曼學習法,來理解這個藍圖的幾個關鍵組成部分。
1. 保住我們已有的(Keep What We’ve Got)
這是最簡單、成本最低、也最緊急的一步。全球現有數百座核電廠,它們是清潔能源的寶貴資產。然而,在許多國家(如德國、美國加州、日本),這些運作良好的核電廠正因政治壓力或不公平的市場競爭而提前關閉。作者強調,這是在應對氣候危機的戰役中「自斷臂膀」。第一要務就是:停止關閉現有的核電廠。 讓它們繼續運作到設計壽命結束,每一度電都是在為地球爭取寶貴的時間。
2. 全球規模化建設(Act Globally)
解決方案的核心在於複製並放大「瑞典模式」或「安大略模式」(加拿大安大略省在 21 世紀成功用核能取代了所有燃煤發電)。作者指出,要實現全球電力系統去碳化,大約需要每年新建 115 座核反應爐。這個數字聽起來驚人,但作者將其分解後說明了其可行性:
- 中國、俄羅斯、印度的關鍵角色: 解決方案的重心不在西方。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也是最大的燃煤國,但同時也是核電建設的領頭羊。如果中國下定決心,以標準化設計大規模複製核電廠來取代煤炭,將是對全球氣候最有力的單一貢獻。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核電出口國,其成熟的技術和「全包式」服務(設計、建造、運營、燃料供應、廢料回收)可以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提供煤炭之外的選擇。印度龐大的能源需求使其成為關鍵變數,它需要加速其本土的先進反應爐計畫。
- 標準化與量產是降本關鍵: 美國和歐洲新建核電廠之所以昂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廠一設計」以及產業鏈的斷裂。而韓國之所以能建造出廉價的核電廠,秘訣在於標準化設計、重複建造和穩定的供應鏈。作者提倡,未來的核能建設應該更像造船廠或飛機製造廠,而不是每個項目都從零開始的建築工程。像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或浮動核電廠這樣的概念,其核心理念就是將「建造」變為「製造」。
3. 投資下一代技術(Next-Generation Technology)
雖然現有的第二、三代反應爐技術已足夠安全有效,但作者也展望了第四代核能技術。這些新技術(如行波爐、熔鹽爐、釷燃料反應爐)不僅在安全性上做到了「絕對安全」(walk-away safe),更重要的是,它們能 「吃掉」現有的核廢料,實現燃料的閉路循環,從根本上解決廢料問題。作者警告說,我們不能「等待」這些技術成熟,而應該在利用現有技術大規模部署的同時,大力投資研發下一代技術。這就像我們在普及智能手機的同時,也在研發腦機接口一樣。
4. 經濟政策輔助(Pricing Carbon Pollution)
要讓市場力量助推能源轉型,最有效的工具就是為碳排放定價。這可以是碳稅或總量管制與交易(cap-and-trade)。其原理很簡單:當污染者必須為其造成的社會成本付費時,零碳的核能和再生能源在經濟上就會更具競爭力。瑞典不僅是核能利用的典範,也擁有全球最高的碳稅,這兩者共同造就了其成功的去碳化歷程。作者認為,一個穩步提升且全球協調的碳價,是加速淘汰化石燃料的關鍵催化劑。
5. 重塑敘事:從「負擔」到「機會」
最後,作者呼籲改變應對氣候變遷的整個話語體系。過去,它總是被描述為一個需要各國分攤的「負擔」,一個要求我們做出「犧牲」的痛苦過程。這種敘事只會導致推諉和拖延。
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將其重塑為一個巨大的機會。這是一個推動技術創新(更酷的電動車、更高效的智慧電網、更安全的核能)的機會;一個為全球數十億人提供廉價、充裕能源,從而促進健康、減少衝突、穩定人口的機會;一個創造大量高質量就業崗位的機會。正如瑞典的經驗所展示的:一個國家可以同時是全球最「綠色」的國家、最適合經商的國家和最具創新力的國家。環境保護與經濟繁榮不是零和遊戲,而是一個可以實現的共贏目標。
總結全書,《光明的未來》提供了一條從診斷到藥方的完整解決路徑。它始於對危機的冷靜評估,借鑒了歷史上被驗證的成功案例,系統地駁斥了流行的無效方案,勇敢地挑戰了深層的心理恐懼,最終擘畫出一個宏大而務實的全球行動藍圖。其核心訊息振聾發聵:人類擁有解決氣候危機所需的所有工具,唯一欠缺的,是正視現實的勇氣和採取行動的政治意願。我們需要的不是在黑暗中摸索,而是睜開眼睛,看見那條已經被照亮的、通往光明未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