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三:儘管存在巨大風險,超級智慧 AI 在理想情況下能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福祉,尤其是在醫療、教育和科學研究等領域,但這些利益的實現並非沒有代價。
在描繪了 AI 可能帶來的末日景象後,Hinton 博士的論點並沒有完全陷入悲觀主義的泥沼。他同樣清晰地看到了 AI 作為一個強大工具,所能帶來的巨大正面價值。這部分論點的闡述,恰恰凸顯了他作為科學家的客觀性——他既能看到最壞的可能,也能看到最好的前景。
首先,在醫療保健(Healthcare)領域,Hinton 描繪了一個革命性的未來。讓我們想像一個「超級醫生」。這個 AI 醫生不僅僅是儲存了所有醫學教科書的知識,而是「看過」了全球數億甚至數十億病患的病例、 X 光片、基因序列和治療紀錄。當你去看病時,它不僅能聽取你的症狀描述,還能瞬間連結你的個人基因圖譜、家族病史以及你過去所有的健康數據。
Hinton 舉了幾個例子。在醫療影像判讀方面,AI 已經展現出與頂尖放射科醫生相當、甚至超越的能力。為什麼?因為一個人類醫生一生中可能看過數千張肺癌的 X 光片,但 AI 可以「學習」數百萬張,從中找到人類肉眼難以察覺的、極其細微的模式和關聯。它能比人類更早、更準確地發現病灶。在家庭醫生的角色上,AI 可以成為一個永不疲倦、知識無限的全科醫生。它能記住你和你所有親屬的每一個健康細節,不會遺忘你在十年前曾對某種藥物過敏。當你患上罕見疾病時,人類醫生可能一生都沒見過,但這個 AI 醫生可能已經「見過」全球上百個相似病例,並知道哪種治療方案最有效。它還能根據你的基因,為你「設計」出最適合你的藥物,實現真正的個人化醫療。
其次,在教育(Education)領域,AI 的潛力同樣巨大。 Hinton 提到,研究早已證明,一對一的家教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一個優秀的家教能夠精準地發現學生卡關的地方,並用最適合該學生的方式來解釋。現在,想像一下為地球上每個孩子都配備一位「完美的 AI 家教」。這個家教不知疲倦,擁有所有學科的知識,而且極具耐心。最重要的是,它能精確地知道你的孩子究竟是哪個概念沒搞懂,然後用孩子最能理解的比喻或例子來進行教學。如果孩子對抽象的數學公式感到困惑,AI 家教可以立刻生成一個生動的動畫來解釋;如果孩子對歷史事件感到枯燥,AI 家教可以生成一段身歷其境的互動故事。 Hinton 認為,在這種模式下,人類的學習效率可能會提升數倍。這將極大地促進教育公平,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世界頂級的教育資源。
最後,在科學研究與生產力提升方面,AI 將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加速器。 Hinton 提到了解決氣候變遷問題。 AI 可以透過模擬和分析海量的材料數據,幫助科學家設計出全新的、更高效的電池材料,或者發明出能在室溫下工作的「超導體」(一種傳輸電力時幾乎沒有能量損耗的神奇材料),這將徹底改變能源格局。它還可以被用來設計更有效率的碳捕捉技術。在各行各業,從製造業到金融業,AI 都能透過分析龐大的數據來進行精準預測,從而大幅提升生產力,讓資源分配更有效率。
然而,所有這些美好的願景都建立在一個關鍵前提上:我們能夠控制住 AI 。這就像人類學會了用火。火可以帶來溫暖、光明和熟食,推動了文明的進步。但火也可能燒毀整片森林,帶來毀滅。 AI 這把「普羅米修斯之火」,其威力遠勝於真正的火焰。 Hinton 的觀點是,我們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一條路通往烏托邦式的未來,人類的各種頑疾——疾病、貧窮、無知——都可能被解決;而另一條路,則通往人類被自己創造物所取代的結局。這些巨大的潛在利益,正是驅使各大公司和國家奮力向前的原因,但同時也使得這場競賽變得更加危險,因為沒有人願意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落後。
論點四:AI 將大規模取代人類的例行性認知工作(routine cognitive jobs),這不僅會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更可能加劇貧富差距,並引發關於人類價值與尊嚴的深刻危機。
當討論轉向 AI 對社會的具體衝擊時,Hinton 的觀點出現了最明顯的轉變。他坦承,過去他對工作取代的問題並不那麼擔心,但現在他認為這將是一個「重大的擔憂」(a big concern)。他過去的想法可能和許多經濟學家的看法類似:技術進步雖然會淘汰舊工作,但同時也會創造新的工作,人類總能適應。例如,汽車取代了馬車夫,但創造了汽車製造、維修、銷售等更多的工作崗位。
然而,Hinton 現在認為這一輪的技術革命與以往不同。工業革命主要取代的是人類的「體力勞動」,而 AI 革命,特別是大型語言模型,正在開始取代人類的「例行性認知勞動」。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他舉了幾個例子,如法律助理(Paralegal)、客服中心人員(Call Center),以及標準的秘書(Secretarial job)和會計(Accountant)工作。這些工作的共同點是什麼?它們雖然需要腦力,但很大程度上是遵循一套既有的規則、模式和流程。例如,法律助理需要從大量的法律文件中篩選出相關條款;客服人員需要根據客戶的問題,在知識庫中找到標準答案並依循腳本應對;會計需要處理符合特定會計準則的帳目。
這類工作正是目前 AI 大顯身手的地方。一個大型語言模型可以被訓練來閱讀和理解數百萬份文件,其速度和準確性遠超人類。它可以被訓練來應對各種客戶問題,並保持 24 小時的耐心。因此,Hinton 預見,這些曾經被視為穩定、體面的白領工作,將會面臨被 AI 大量取代的風險。
這自然引出了貧富差距的問題。 Hinton 悲觀地預測,AI 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其成果並不會被公平地分配。他說:「我們知道將會發生什麼,那就是極度富有的人將會變得更加極度富有,而那些不太富裕的人,將不得不做三份工作。」這描繪了一個贏家通吃的未來。擁有 AI 技術和資本的少數人,他們的財富會呈指數級增長,因為他們能以極低的成本完成過去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而那些被取代的勞動者,即便社會提供了某种形式的保障,如「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他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也可能大幅下降。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 Hinton 所擔憂的人類尊嚴(human dignity)的危機。他認為,UBI 或許能解決人們的生存問題,讓他們不至於挨餓,但無法解決意義和價值感的問題。對許多人來說,工作不僅是為了賺錢,更是實現自我價值、獲得社會認同、感受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的方式。當 AI 能比你做得更好、更快、更便宜時,一個普通人還能從何處尋找自己的價值?Hinton 用了一個生動的對比,他說自己喜歡做木工,但如果只是作為一種「嗜好」(hobby),和以此「為生」(make a living)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後者賦予了一種真實的、被社會需要的價值感。如果未來大部分人都只能靠 UBI 生活,而將「工作」變成了純粹的「嗜好」,整個人類社會可能會陷入一種意義的真空和集體的沮喪之中。這是一個比經濟問題更為棘手的社會心理問題。
因此,Hinton 的第四個論點,是對即將到來的社會結構性變革發出的警報。這場變革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更是心理和哲學層面的。我們不僅要思考如何重新分配財富,更要思考在一個 AI 無所不能的時代,人類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