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項論點:立即開始並及早投資(Start now and invest early)
這個論點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句古老的諺語來概括:「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在 AI 的世界裡,這句話的智慧被放大了數倍。因為 AI 的效益,尤其是組織層面的效益,具有強烈的「複利效應」(compounding effect)。
讓我們用費曼學習法來拆解這個概念。想像一下「複利」,這是愛因斯坦口中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如果你在 20 歲時存入 1,000 元,假設年利率是 10%,到了 65 歲,這筆錢會因為利滾利而變成一筆巨款。但如果你等到 40 歲才存入同樣的 1,000 元,即使利率一樣,到 65 歲時,你最終得到的金額將遠遠少於前者。關鍵不在於你存了多少錢(初始投資),而在於你讓這筆錢「工作」了多久(時間)。
在企業導入 AI 的過程中,「時間」扮演著同樣關鍵的角色。 AI 不是一個可以「即插即用」(plug-and-play)的魔法盒子。它更像是在你的組織內部開始一項長期的儲蓄計畫。你「立即開始」投入的第一個 AI 專案,就像你存入的第一筆 1,000 元本金。這個專案本身可能不會立即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它會開始產生「利息」。
這個「利息」是什麼呢?它不是金錢,而是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
- 組織的學習與經驗(Organizational Learning): 你的團隊第一次嘗試應用 AI,他們會學到如何寫出有效的提示詞(prompt)、如何評估 AI 的輸出、如何處理 AI 的「幻覺」(hallucination)、如何將 AI 的 API 接入現有系統。這些寶貴的、第一手的經驗,就是第一筆「利息」。
- 數據的積累與洞察(Data & Insights): 隨著 AI 開始運作,你會收集到關於它如何與你的業務流程互動的數據。哪些任務它做得好?哪些地方它會出錯?這些數據反過來又可以指導你如何改進流程、如何微調模型,這就是「利滾利」的開始。
- 人才的培養與轉型(Talent Development): 當員工開始使用 AI,他們的能力也會隨之成長。原本的客服人員可能會變成「AI 協調員」,工程師會變成「AI 應用架構師」。整個組織的「AI 素養」會提升,這就像你的儲蓄帳戶因為優良的信用紀錄而獲得了更高的利率。
報告中 Klarna 的案例完美地詮釋了這個複利效應。 Klarna 是一家全球支付和購物平台,他們推出了一個 AI 客服助理。在短短幾個月內,這個助理就處理了三分之二的客服對話,將平均問題解決時間從 11 分鐘大幅縮短到 2 分鐘,並預計能帶來 4,000 萬美元的利潤提升,同時客戶滿意度還能與人類客服持平。
這些驚人的成果並非「一夜之間」發生的。 Klarna 正是「及早投資」的實踐者。他們透過「持續地測試和改進」(continuously testing and refining)這個助理,才達到了今天的成就。每一次的測試、每一次的用戶反饋、每一次的微調,都是在為他們的「AI 儲蓄帳戶」增加本金和利息。
更重要的是,這個複利效應並不僅限於技術本身。報告提到一個關鍵數據:Klarna 90% 的員工現在日常工作中都會使用 AI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AI 思維」已經從一個小小的客服專案,擴散成了整個公司的文化。當一個組織裡絕大多數人都習慣了與 AI 協作,他們提出新點子、啟動新專案、優化現有流程的速度和效率都會呈指數級增長。市場部可以用 AI 快速生成行銷文案,法務部可以用 AI 快速審閱合約,產品部可以用 AI 分析用戶反饋。這就是知識的複利,整個組織的創新引擎被點燃了。
所以,「立即開始並及早投資」的深刻含義是:不要再等待所謂的「完美時機」或「完美的 AI 模型」。因為你的競爭對手可能已經開始為他們的組織累積「AI 複利」了。你今天啟動的一個小型試點專案,其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專案本身能省下多少成本,而在於它為你的組織開啟了學習、適應和成長的複利曲線。你越早開始,這條曲線的坡度就越陡峭,你未來能達到的高度就越高。 觀望的代價,就是錯失了最寶貴的資產——時間。
第四項論點:客製化與微調你的模型(Customize and fine-tune your models)
如果說通用的大語言模型(如 GPT-4)是一件品質優良、適合大多數場合的「成衣西裝」(store-bought suit),那麼「客製化與微調」就是為你的企業量身打造一套完美的「高級訂製西服」(tailored option)。這個論點強調,要從 AI 應用中獲得最大化的價值,僅僅使用通用模型是不夠的,企業必須投入資源,讓 AI 真正「學會」說自己企業的語言。
讓我們用費曼學習法來深入這個「西裝」的比喻。
一件高品質的成衣西裝,比如你從一家知名品牌店買的,已經非常不錯了。它採用了優質的布料,剪裁也考慮了普羅大眾的身材,穿上它,你在大多數正式場合都能顯得體面。這就是標準的、未經微調的 GPT 模型。它擁有淵博的通用知識,能寫詩、寫程式碼、翻譯語言,功能強大,適用於成千上萬種場景。
但是,這件成衣西裝畢竟不是為你一個人設計的。它的袖子可能對你來說長了一公分,腰身可能稍微寬鬆了一點,肩膀的線條也未必能完美貼合你的身形。這些小小的「不完美」在日常穿著中可能無傷大雅。但在關鍵時刻——比如一場極其重要的商業談判,或者你的婚禮——你希望呈現出最完美的狀態。這時候,你就需要一位經驗豐富的裁縫。
這位裁縫會拿出量尺,仔細測量你的每一個尺寸:肩寬、胸圍、臂長、腿長。他會詢問你偏好的布料、款式、鈕扣的材質。然後,他會對那件成衣西裝進行精細的調整,甚至從頭為你製作。這整個過程,就是「微調」(fine-tuning)。最終你得到的,是一件完美貼合你身形、凸顯你優點、完全符合你個人風格的高級訂製西服。
在 AI 的世界裡,「量尺」就是你企業獨有的、私有的數據。這些數據可能是:
- 你的產品目錄:包含成千上萬種商品的規格、名稱、俗稱、用戶評論。
- 你的內部知識庫:包含公司的政策、常見問題解答(FAQs)、技術手冊。
- 你的品牌語氣指南:定義了你的品牌在行銷中應該是專業的、親切的、還是有趣的。
- 你的歷史客戶服務對話:記錄了你的客戶最常問的問題和你的最佳回答。
「裁縫」就是微調的過程。你將這些獨有的數據「餵」給通用的 GPT 模型,對它進行再訓練。這個過程等於是告訴模型:「嘿,我知道你懂天下事,但現在我需要你專心學習我們公司的業務。你需要知道我們的『行話』,理解我們客戶的特殊需求,並用我們獨特的品牌聲音來說話。」
報告中 Lowe’s(勞氏公司,美國家居裝修零售巨頭)的例子,就是這個比喻的現實版。 Lowe’s 面臨的挑戰是,他們有成千上萬的供應商,導致產品數據非常混亂和不一致。例如,同一個產品,有的供應商叫「木螺絲」,有的叫「木工螺釘」,而顧客在網站上搜索時可能會用「鎖木頭的釘子」。一個通用的 AI 模型很難完美理解這些細微差別。
Lowe’s 的做法,就是扮演「裁縫」的角色。他們利用自己海量的、真實的產品數據和用戶搜索數據,對 OpenAI 的模型進行了微調。他們等於是手把手地教會了 AI:「在我們 Lowe’s 的世界裡,這些不同的叫法其實都指向同一個東西。當顧客搜索 A 時,他其實也可能對 B 和 C 感興趣。」
結果如何?這件「量身訂製」的 AI,效果遠超「成衣」。產品標籤的準確性提高了 20%,錯誤檢測能力更是提升了 60% 。這意味著顧客能更快、更準確地找到他們想要的商品,購物體驗大幅改善,最終直接促進銷售。
報告還總結了「高級訂製」的幾個核心好處:
- 提升準確度(Improved accuracy):因為模型學習了你的專有數據,它的回答會更貼切、更符合你的業務現實。就像訂製西服完美合身一樣。
- 領域專業知識(Domain expertise):模型學會了你所在行業的術語、風格和上下文。對律師事務所來說,它能生成格式正確的法律引文;對零售商來說,它能寫出吸引人的產品描述。
- 一致的語氣和風格(Consistent tone and style):確保 AI 的每一次輸出都符合你的品牌形象,就像你的裁縫保證他為你做的每一件衣服都風格統一。
- 更快的產出(Faster outcomes):由於 AI 生成的初稿質量極高,你的團隊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手動修改和校對,從而可以專注於更具創造性和戰略性的高價值任務。
總而言之,「客製化與微調你的模型」這一論點的精髓在於:不要滿足於 AI 提供的「標準答案」。真正的競爭優勢,來自於將你企業最寶貴的資產——你的獨特數據、知識和經驗——與 AI 強大的學習能力相結合。通過微調,你不是在簡單地使用一個工具,而是在創造一個深刻理解你業務、能為你發揮最大效力的專屬智慧夥伴。 這將 AI 從一個通用平台,轉變成了你企業獨一無二的戰略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