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D《人工智慧趨勢報告》(六):從數位智能到物理智能

第六個主要論點:AI 與物理世界的融合正在加速 + 數據驅動 (AI & Physical World Ramps = Fast + Data-Driven)

朋友,到目前為止,我們討論的 AI 大多集中在數位世界,比如聊天機器人、內容生成、軟體開發等。但 AI 的影響絕不僅限於此。這個論點告訴我們一個令人興奮且影響深遠的趨勢:AI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與我們的物理世界深度融合,並且這種融合是高度依賴並由海量數據驅動的。這意味著,AI 不僅在改變我們如何獲取信息、如何編寫代碼,更在改變我們如何駕駛汽車、如何操作機器、如何進行農業生產,甚至如何保衛國家。

讓我們用費曼學習法,一步步探索 AI 是如何從虛擬走向現實,並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驚人的力量。

第一部分:從「數位智能」到「物理智能」的跨越

想像一下,AI 就像一個超級大腦。以前,這個大腦主要通過鍵盤和螢幕與世界互動,處理的是數位信息。現在,這個大腦開始長出「手腳」,擁有「眼睛」和「耳朵」,能夠直接感知和影響我們身處的物理環境。

  • 「物理代理人」的崛起: 報告在第 300 頁的引言中提到:「除了數位代理人的崛起,世界也越來越多地經歷物理代理人的崛起。」這句話點出了核心。所謂「物理代理人」,就是那些嵌入了 AI 能力,能夠在物理世界中自主或半自主執行任務的設備、機器或系統。
    • 自動駕駛汽車:這是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像特斯拉的 FSD(全自動駕駛)和 Waymo 的無人駕駛出租車,它們不再是科幻電影裡的場景,而是已經在真實道路上行駛,積累了數百萬甚至數十億英里的駕駛數據。它們依靠 AI 來感知周圍環境(其他車輛、行人、交通信號燈等)、做出駕駛決策(加速、剎車、轉向)並控制車輛。
    • 自主無人機與國防系統:在國防領域,像 Anduril 這樣的公司正在開發能夠自主執行偵察、巡邏甚至反入侵任務的 AI 驅動無人機和地面系統。這些系統可以在沒有人類直接操控的情況下,根據戰場環境做出快速反應。
    • 農業機器人:Carbon Robotics 等公司開發的農業機器人,可以利用計算機視覺識別農田裡的雜草,並用激光精準清除,而無需噴灑除草劑。
    • 智能放牧系統:Halter 公司開發的智能項圈,可以利用 AI 和 GPS 引導牛群進行更科學的輪牧,提高牧場利用效率和牲畜健康水平。
  • AI 的角色轉變:從「輔助決策」到「直接執行」: 在物理世界中,AI 的角色不再僅僅是提供信息或建議,而是越來越多地直接參與到行動和執行中。這意味著 AI 需要具備更強的環境感知能力、更可靠的決策能力以及更精準的物理操控能力。

第二部分:「數據飛輪」——物理世界 AI 加速的引擎

AI 與物理世界的融合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地推進,一個關鍵的驅動因素就是「數據」。與數位世界不同,物理世界的數據獲取、處理和應用有其獨特性,但也同樣遵循著「數據越多,AI 越智能;AI 越智能,能獲取和利用的數據就越多」的飛輪效應。

  • 傳感器的普及與數據的「爆炸式」增長: 現代汽車、工業設備、農業機械等都裝備了越來越多的傳感器(攝像頭、雷達、激光雷達、 GPS 、溫度傳感器等)。這些傳感器就像 AI 的「感官」,不斷地收集關於物理世界的實時數據。例如,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每小時產生的數據量可能高達數 TB 。這些海量的、多樣化的數據為訓練和優化物理世界的 AI 模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養料」。
  • 模擬與現實的結合 (Simulation & Real-World Testing): 在物理世界中部署 AI 系統,安全性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真實環境中測試之前,AI 模型通常會在高度逼真的模擬環境中進行大量的訓練和測試。像 Applied Intuition 這樣的公司,專門為汽車、卡車、建築機械甚至國防設備開發模擬平台和軟體定義車輛系統。這些模擬環境可以生成海量的虛擬數據,幫助 AI 模型在各種極端情況下進行學習,大大加速了開發和迭代過程,同時降低了真實世界測試的風險和成本。當然,最終 AI 還是需要在真實世界中進行驗證和微調,真實世界的數據反過來又可以改進模擬模型,形成一個閉環。
  • 「邊緣計算」與「實時反饋」: 許多物理世界的 AI 應用(如自動駕駛、機器人操作)需要極低的延遲和實時的決策能力。這推動了「邊緣計算」的發展,即在靠近數據源頭的設備端(如汽車內部、機器人身上)直接進行 AI 計算和推理,而不是將所有數據都傳輸到雲端處理。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響應速度,也減少了對網絡帶寬的依賴。實時的反饋機制使得 AI 能夠根據不斷變化的物理環境即時調整其行為。
  • 數據驅動的產品迭代與性能提升: 物理世界的 AI 系統通過不斷收集和分析真實世界的運行數據,可以持續優化其演算法和模型,從而實現性能的逐步提升。
    • 特斯拉 FSD 里程的指數級增長:報告第 301 頁的圖表顯示,特斯拉 FSD 的累計全自動駕駛里程在短短 33 個月內增長了近 100 倍!每一次的駕駛數據都被用來改進 FSD 系統,使其變得越來越「老練」。特斯拉 CEO 馬斯克提到,FSD v12 版本是一個完全基於 AI 的端到端系統,用神經網絡取代了 33 萬行 C++代碼。
    • Waymo 在舊金山市場份額的快速提升:第 302 頁的圖表顯示,Waymo 的無人駕駛出租車在舊金山的市場份額(按總交易額計算)在 20 個月內從 0 增長到了 27%,與 Uber 和 Lyft 等傳統網約車平台形成了直接競爭。這背後是其 AI 駕駛系統在複雜城市環境中能力的持續提升和用戶信任度的逐步建立。
    • Applied Intuition 服務的汽車 OEM 數量增加:第 303 頁顯示,Applied Intuition 服務的全球頂級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OEM)數量從 2016 年的 0 家增長到 2024 年的 18 家(在 20 家頂級 OEM 中)。這反映了汽車行業對 AI 驅動的開發和測試工具的強勁需求。
    • Anduril 國防系統收入的翻倍增長:第 304 頁顯示,Anduril 的 AI 賦能自主國防系統的預估收入在過去兩年中每年都實現了翻倍增長。這表明其 AI 技術在實際國防應用中的價值得到了認可。
    • KoBold Metals 利用 AI 提高礦產勘探效率:第 305 頁的圖表顯示,傳統礦產勘探的效率(每十億美元勘探支出發現的礦床數量)在持續下降,而 KoBold Metals 通過 AI 驅動的數據分析,其勘探效率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他們利用 AI 整合各種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來預測潛在礦床的位置。
    • Carbon Robotics 激光除草面積的快速擴大:第 306 頁顯示,Carbon Robotics 的 AI 激光除草機器人累計作業面積在 2 年多時間內達到了 23 萬英畝以上,並減少了超過 10 萬加侖除草劑的使用。
    • Halter 智能放牧項圈簽約量的快速增長:第 307 頁顯示,Halter 的 AI 驅動智能放牧項圈的淨新增簽約量在過去兩年中實現了超過 150% 的年同比增長。

    這些案例都清晰地表明,AI 與物理世界的融合不僅僅是概念,而是已經在各個行業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商業價值和效率提升,並且這種融合的速度正在不斷加快,其核心驅動正是持續不斷的數據積累和數據驅動的智能進化。

第三部分:物理世界 AI 的挑戰與前景

儘管 AI 在物理世界的應用前景廣闊,但也面臨著一些獨特的挑戰:

  • 安全性與可靠性要求極高:在物理世界中,AI 系統的任何失誤都可能導致嚴重的財產損失甚至人員傷亡(例如自動駕駛汽車的事故)。因此,對 AI 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魯棒性的要求遠高於純數位應用。
  • 數據獲取與標註的複雜性:物理世界的數據往往是非結構化的、充滿噪聲的,並且獲取和標註這些數據(例如,為自動駕駛訓練數據中的每個物體打上標籤)的成本和難度都很高。
  • 倫理與法規的滯後性:隨著 AI 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物理世界的決策和行動中,一系列倫理問題(如事故責任認定、算法偏見)和法規問題(如數據隱私保護、監管標準制定)也日益凸顯,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往往滯後於技術的發展。
  • 基礎設施的配套要求:例如,大規模部署自動駕駛汽車需要智慧交通系統的支持;工業機器人的普及需要工廠進行智能化改造。
  • 公眾接受度與信任建立:對於許多直接影響人身安全的物理世界 AI 應用,如何獲得公眾的信任和接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然而,儘管存在這些挑戰,AI 與物理世界融合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報告的基調是樂觀的,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智能無處不在」的時代,AI 將把各種物理資產轉變為「軟體端點」,「曾經局限於螢幕和儀表盤的智能,將變得具有動能」。

第四部分:費曼解釋的總結——AI 正在「實體化」,並由數據「餵養」長大

所以,朋友,這個論點的核心意思是:

  1. AI 不再只是「虛擬的」:它正在走出電腦屏幕,進入我們的汽車、工廠、農田、戰場,開始直接感知和影響我們周圍的物理世界。這是一個從「數位大腦」到「物理執行者」的轉變。
  2. 融合速度「快得驚人」:無論是自動駕駛汽車的普及、國防系統的智能化,還是農業、礦業等傳統行業的 AI 應用,其發展速度和規模都遠超許多人的預期。
  3. 數據是「關鍵燃料」:這種快速融合的背後,是海量物理世界數據的採集、分析和應用。 AI 系統通過不斷「學習」這些數據來提升其在物理世界中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形成了一個「數據越多,AI 越強;AI 越強,應用越廣;應用越廣,數據越多」的正向循環。

想像一下,以前的機器是「傻瓜式」的,只能按照預設的程序執行固定任務。現在的 AI 賦能的機器,則像是擁有了「眼睛」、「耳朵」和「大腦」,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看」、「聽」、「思考」並做出「智能」的反應。這將對各行各業的生產力、效率和安全性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當然,讓 AI 在複雜多變的物理世界中安全可靠地運行,比在相對可控的數位世界中要困難得多。但正如報告所展示的,憑藉著快速的技術進步和數據的持續積累,我們正在一步步克服這些困難。

AI 與物理世界的融合,可能是本輪 AI 浪潮中最具顛覆性的方面之一,它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與物理環境的互動方式,以及我們創造和管理物理資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