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殷商時期人們如何理解與祖先和神靈的關係?「賓」的概念代表什麼? 殷商時期,人們相信世界由凡人生活的生民世界和祖先棲息的神靈世界構成。他們認為至高無上的神「帝」難以直接聯繫,因此需要透過祭祀祖先,由祖先作為中間人向帝轉達意願,祈求風調雨順、國家福祉等。「賓」這個概念在殷商卜辭中指的是祖先在神靈世界裡彼此做客,或是祖先到帝那裡去做客,這是一種特殊的權利,只有商王的祖先和早期重臣死後才有資格在帝的身邊做客,接受帝的命令,這也成為商王統治合法性的來源之一。然而,商人對祖先的態度也帶有一絲懷疑和敵意,認為越遙遠的祖先越可能賜福,而越親近的祖先越可能作祟,因此大事問遠祖,小事煩近祖。
- 周人是如何改造殷商時期的「人—祖—神」觀念,並提出「天命」思想的?「德」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周人推翻殷商後,面臨政權合法性危機,因為原有的祖先崇拜體系以商人的子姓祖先為主。為了確立自身的統治,周人創造性地提出了「天」的觀念來取代商代的「帝」,並將帝命與具體的統治者剝離,轉而與「民意」相融合,提出了以「民意」為基礎的「天命」觀念。周人認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或帝都只會按照民意來發布命令。與「天命」概念一同出現的是「德」的觀念。周人認為,天是因為君王愛民如子才將天命授予他們,因此君王若想獲得天命,就必須具備按照民意施政的能力和品質。「德」是獲得「天」授命的必要條件,君王必須先成為有「德」之君,才能從「天」那裡「得」到天命。
- 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是如何理解和重建「禮」的?他提出的「仁」與「禮」之間是什麼關係? 孔子認為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根源在於諸侯不臣之心,但他認為重建禮樂制度的關鍵在於矯正人心,尤其是握有權柄的君王之心。他發現了一種理解禮樂制度的全新方式,標誌著「哲學」的誕生。在孔子看來,萬事萬物都有其理想狀態,即「道」,而「仁」是人心的核心,是體察和實現「道」的關鍵。「人而不仁」,則人心失控,無法看到「道」的本來面貌,導致天下紛爭。因此,重建內心世界,成為有仁心的人,是用仁心去體察萬事萬物的「道」,並透過行動來達成禮的要求的根本途徑。孔子認為仁禮一體,因仁體道,他的思想為古老的禮樂制度找到了新的文化根基,使其擺脫了巫師文化系統的束縛。
- 漢代儒家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學說對當時的帝國統治產生了什麼影響?儒生在這個學說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學說認為天是有意志的,能夠透過自然界的災異和祥瑞來對人間的行為做出回應,以此來規範皇帝的統治。皇帝雖然是萬民之上的最高統治者,但他與「天」的關係並非平等,其言行舉止受到「天意」的約束。儒生在董仲舒的學說中被賦予了重要的角色。董仲舒認為儒家最偉大的代表孔子是受命於天卻沒有王位的「素王」,而儒生作為孔子的後嗣,其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就是幫助皇帝認識到「天」對人事的干預和指導,使皇帝的行為符合「天」的要求,以避免災異,迎接祥瑞。這種信念鼓舞了儒生,使他們即使身處逆境,也能堅持自己的理想。
- 魏晉時期,玄學家王弼是如何重新詮釋儒家經典,並將其與道家思想融合的?他提出的「以無為本」是什麼意思? 魏晉時期,面對動盪的社會和傳統名教的崩潰,玄學興起。王弼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試圖以老莊的「無」來解釋儒家的經典,認為孔子才是真正達到與道合一境界的聖人。王弼提出「以無為本」的思想,「無」是「道」的本質,也是世界之源。聖人之所以「以無為本」,是因為只有體悟了「無」,才能真正理解「道」在萬物中的自然生成和運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治理境界。王弼的思想是古代中國思想世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他試圖在儒家和道家之間尋找共通之處,為當時的思想界提供了新的方向。
- 佛教傳入中國後,特別是大乘佛教,是如何影響中國思想文化的?以《維摩詰經》為例,說明其對東晉南朝士人的吸引力。 佛教傳入中國後,經歷了與本土文化的融合和發展,其中大乘佛教因其普度眾生、強調在人間修行的思想,對中國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維摩詰經》作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透過居士維摩詰與文殊菩薩的辯經故事,展現了在家修行同樣可以達到極高佛法境界的理念,打破了出家與在家的界限,甚至消解了神與魔的對立。這種思想極大地慰藉和支持了東晉南朝那些困頓於精神自由與世俗塵網之間的士人貴族,使得他們在名教與自然的衝突中找到了新的精神寄託,因此《維摩詰經》在六朝時期廣為流傳。
- 宋代理學家張載提出了「太虛即氣」的宇宙觀,試圖解決佛道思想中的哪些問題?他的觀點與後來的「二程」有何不同? 宋代理學家張載提出了「太虛即氣」的宇宙觀,認為氣是世界的本質,而太虛和氣化只是實在世界的兩種樣態,試圖反駁佛教關於本質限溺於幻覺以及道教關於萬物生於一個起點的觀點。他認為宇宙萬物的化生是氣從聚到散,再從散到聚的過程,人是唯一能感受到這個過程的生命,因此可以將其理解為「天道」並加以效仿。然而,張載的表侄程顥、程頤(「二程」)認為,張載的觀點雖然聰明,但仍有落入佛教思想邏輯的風險。他們質疑氣的聚散是否像溜溜球一樣簡單的循環,以及在一個元氣總量恆定的宇宙中如何產生新的可能和命運,他們的探索為後來的理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 明代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核心觀點是什麼?他對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何不同理解?「良知」在陽明心學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明代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核心觀點是「心即理」,認為「理」不在外在事物之中,而存在於人的內心。他對朱熹的「格物致知」提出了不同的理解,認為真正的格物致知不是向外探索萬物之理,而是透過克服自身夾雜私欲的「人心」,使其回復本體的清澈澄明,從而成為昭彰天理的真正源泉。陽明認為,人的意識本體(「心體」)是至善至潔的,也可以說是無善無惡的,「善」是天理的自足,「惡」是意識被遮蔽、缺乏對善的感知所致。「良知」是陽明心學中的關鍵概念,指的是人天生具有的道德判斷能力和對是非善惡的知覺,是「心體」的自然流露。陽明認為,只要發揮和擴充「良知」,人人都可能成為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