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主體的構成與異化

好的,我們繼續用費曼學習法來解釋拉岡的另一個核心觀點:「主體的構成與異化(Alienation)」,特別是結合鏡像階段來說明。

第一步:想像聽眾是誰

依然是那位聰明但沒有相關背景的朋友,或者對世界充滿好奇的青少年。

第二步:拆解核心概念,用最簡單的話來說

  • 主體 (Subject) 的構成 (Constitution)
    • 「我」是怎麼來的? 不是一生下來就有一個完整的「我」。拉岡認為,「我」這個概念,或者說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逐漸形成、被「建構」出來的過程。
    • 需要外部參照:「我」的形成不是孤立的,需要通過與外界的互動,特別是與他人的關係以及與自身影像的關係。
  • 異化 (Alienation)
    • 不是我們平常說的「疏離感」那麼簡單:雖然也有那層意思,但拉岡的「異化」更根本。它指的是一種根本性的分裂或「成為他者」
    • 「我」和我自己並不完全重合:當「我」形成的時候,這個「我」和我最真實、最本初的那個存在之間,產生了差距和不一致。這個「我」在某種程度上是「外來的」或者「非我」的。
  • 鏡像階段 (The Mirror Stage)
    • 一個關鍵的「啊哈!」時刻:這是拉岡用來解釋「我」的構成與異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它發生在嬰兒大約 6 到 18 個月的時候。
    • 不僅僅是照鏡子:雖然叫鏡像階段,但「鏡子」可以泛指任何能讓嬰兒看到自己整體形象的東西,比如媽媽慈愛的目光和懷抱,或者其他人的反應。

第三步:用一個核心比喻或故事來串聯 (鏡像階段的故事)

想像一個小嬰兒,大概七八個月大。

  1. 嬰兒的原始狀態 (破碎的體驗): 這個時候的嬰兒,他的身體還不太受自己控制,手腳亂動,餓了就哭,尿了也不舒服。他對自己身體的體驗是零散的、破碎的、不協調的。他還沒有一個「我是個整體」的感覺。他更像是一堆混亂的感覺和衝動。
  2. 第一次看到「完整的自己」(鏡像的誘惑): 有一天,媽媽抱著他到鏡子前。小嬰兒在鏡子裡看到一個影像——一個看起來完整、協調、有模有樣的小人兒。這個小人兒會隨著他的動作而動作(雖然他還不能完全理解這種關聯)。 這是一個巨大的發現! 小嬰兒會非常興奮,手舞足蹈。拉岡說,這是因為他第一次感知到了一個「完整的自我」的形象。
  3. 「啊哈!這就是我!」(主體的構成,但也是異化的開始): 小嬰兒會把鏡子裡那個完整的影像認同 (identify with) 為自己。他會想:「哦!原來『我』是這個樣子的!這麼完整,這麼棒!」 「我」的概念,或者說「自我意識」的雛形,就這樣通過認同這個外在的影像而誕生了。 這就是「主體的構成」的一個關鍵時刻。

    但是,問題也出在這裡,這就是「異化」的開始

    • 那個鏡中的「我」是外在的:它不是嬰兒內在的、真實的身體體驗。嬰兒真實的體驗依然是破碎的、不協調的。
    • 那個鏡中的「我」是理想化的:它看起來比嬰兒自己感覺到的要好得多,更完整、更有力。
    • 嬰兒把自己最真實的存在「賣」給了這個影像:為了獲得這個「完整的我」的感覺,嬰兒把自己投射到那個鏡像中,依賴那個外在的影像來定義自己。他就 「異化」成了那個鏡像。他真實的、破碎的體驗被這個虛幻的、完整的影像所掩蓋和取代了。

第四步:點出更深一層的含義 (拉岡的洞見)

  • 「我」的虛幻性和誤認: 拉岡認為,這個鏡像階段形成的「我」(ego),本質上是建立在誤認 (misrecognition) 之上的。我們以為「我」是我們自身的核心,是真實的、統一的,但其實它是一個想像的、外來的建構。 這個「我」就像一件穿在身上的漂亮衣服。衣服很合身,讓你感覺良好,但衣服終究不是你本人。
  • 異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構成性的: 這種異化並不是一件壞事,或者說,它不是可以完全避免的。拉岡認為,這是人類主體形成的必經之路。我們必須通過這種與他者(鏡像、他人、語言)的關係,才能形成自我意識。 沒有這個鏡像階段的認同,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我」的概念。
  • 自戀 (Narcissism) 和攻擊性 (Aggressiveness) 的根源
    • 自戀:因為「我」是通過認同一個理想化的影像而形成的,所以我們天生就對這個「我」非常迷戀,這就是自戀。
    • 攻擊性:同時,因為這個「我」的基礎是虛幻的,它總感覺受到威脅。當我們看到另一個「我」(比如另一個人)時,我們會感到競爭和緊張,因為對方也想佔據那個理想的位置。而且,我們內心深處破碎的真實體驗和那個完整的「我」之間也存在緊張關係。這就是攻擊性的來源。
  • 想像界 (The Imaginary Order): 鏡像階段是「想像界」的核心。想像界就是充滿了影像、認同、自戀、誤認和競爭的世界。我們大部分時候都生活在這個想像界中,與他人進行著基於影像的互動。

總結一下 (對朋友說的話)

「拉岡說,我們平常說的『我』,其實不是天生就有的。他用了一個『鏡像階段』的例子來說明。你想想看,一個小嬰兒,他自己感覺身體亂七八糟的,不聽使喚。但當他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或者媽媽抱著他,讓他感覺到一個完整的形象時,他會特別高興,覺得『哦!這就是我!』。這個時候,『我』的概念就開始形成了。

但是,拉岡說這其實也是一種『異化』。因為鏡子裡的那個『我』,畢竟是個外在的影像,不是他真實的、內在的感覺。他把自己變成了那個影像,依賴那個影像來認識自己。所以,這個『我』從一開始就不是純粹的『自己』,而是有點像『別人的自己』或者『理想中的自己』。

這就像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發精修過的照片,照片裡的你看起來很完美,你也認同那個完美的你,但那和你真實的狀態總有點差距。拉岡覺得,我們每個人的『自我』,都是這麼來的,所以我們和自己之間,總是有點兒『分裂』和『誤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那麼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也容易和別人比較、產生競爭。」

費曼學習法的檢驗:

  1. 簡單性:用了「鏡子」、「照片」等日常事物做比喻。
  2. 清晰性:解釋了「構成」和「異化」的過程,以及鏡像階段在其中的作用。
  3. 故事性:通過描述嬰兒照鏡子的過程,讓理論更生動。
  4. 核心點:強調了「我」是外在影像的認同產物,以及這種認同所帶來的根本性異化。

希望這個解釋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拉岡關於「主體的構成與異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