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ciples of Behavior: Chapter 2 客觀行為理論導論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克拉克·赫爾 (Clark L. Hull) 這位心理學家寫的《行為原則》這本書的第二章。這一章的標題叫做「客觀行為理論導論」。聽起來有點嚴肅,但別擔心,我們會用輕鬆一點的方式來理解它到底在說些什麼。想像一下,我們要把心理學變成一門像物理學或生物學那樣,可以觀察、可以測量的科學,這就是赫爾在這本書裡想要做的事情。

第一站:我們不是孤島,我們與世界互動 (環境-有機體互動)

首先,赫爾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任何生物,不管是小貓小狗,還是我們人類,都不是孤零零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周圍的環境互動。

  • 環境影響我們:想想看,天氣變冷了(環境變化),你會怎麼樣?你會覺得冷,可能會打哆嗦,想多穿件衣服。這就是環境在影響你。
  • 我們也影響環境:那你多穿了衣服,或者打開了暖氣,是不是就改變了你周圍的「小環境」呢?是的!或者你肚子餓了,去冰箱找東西吃,這也是你在對環境做出行動,並且改變了環境(冰箱裡的食物少了一點)。

赫爾說,這種互動是雙向的,而且非常動態,一直在發生。我們研究行為,就是要搞清楚這種互動是怎麼發生的,以及它遵循什麼樣的「遊戲規則」(也就是自然法則)。

第二站:活下去的動力 (有機體需求、活動與生存)

接下來,赫爾提到了生物演化論的一個重要概念——生存。所有生物的行為,很多時候都是為了「活下去」,或者讓自己的物種能夠延續下去。

  • 「需求」是什麼? 當我們身體裡缺少某些東西,或者某些條件不太對勁的時候,就會產生「需求」。比如說:
    • 肚子餓了,就是對食物的「需求」。
    • 口渴了,就是對水的「需求」。
    • 感覺到危險,就是對安全的「需求」。
  • 需求驅動「活動」:有了需求,我們通常不會坐以待斃。餓了會找東西吃,渴了會找水喝,遇到危險會想辦法躲避。這些「找」和「躲」的行為,就是赫爾說的「活動」。
  • 目標是「生存」:這些活動的目的,就是要滿足需求,讓自己能夠好好地活下去。

所以,赫爾認為,「需求」就像是我們身體裡的一個警報器,它響了,就會驅使我們去行動,而這些行動最終的目標,往往都和生存有關。

第三站:我們身體裡的「超級智能系統」(適應性行為的生理基礎)

那麼,我們是怎麼知道環境發生了什麼變化,又怎麼知道該做出什麼樣的行動呢?赫爾解釋說,我們的身體裡有一套非常精密的「硬體設備」:

  1. 感受器 (Receptors):就像是我們身體的「感應器」或「雷達」。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光線和顏色,耳朵能聽到聲音,鼻子能聞到氣味,皮膚能感覺到冷熱痛癢。這些都是感受器,它們負責從環境中收集各種資訊(能量)。
  2. 神經系統 (Nervous System):收集到的資訊會變成神經脈衝(一種微弱的電流信號),通過神經傳到我們的大腦。赫爾把大腦比喻成一個「自動交換台」,它會處理這些信號,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辦。
  3. 效應器 (Effectors):大腦做出決定後,會通過神經把指令傳給身體的「執行部件」,也就是我們的肌肉和腺體。肌肉讓我們可以跑、可以跳、可以拿東西;腺體可以分泌汗液、唾液等。

所以,整個過程就像是:環境給了你一個刺激(比如看到一個球飛過來),你的眼睛(感受器)看到了,把信號傳給大腦(神經系統),大腦判斷後發出指令,你的手(效應器)就伸出去接球了。這整個過程,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做出對生存有利的行為。

第四站:研究行為的兩種方法 (神經學方法 vs. 整體方法)

赫爾提到,科學家研究行為,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

  • 神經學方法(微觀方法):有些科學家喜歡鑽研大腦的細節,比如研究腦細胞是怎麼工作的,神經之間是怎麼傳遞信號的。這就像是把一台電腦拆開,研究裡面的每一個零件。這種方法非常深入,但也很複雜,而且當時的科學知識還不太夠。
  • 整體方法 (Molar Approach):赫爾認為,在神經生理學還不夠發達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從「整體」來看。也就是說,我們先不去看大腦裡那些複雜的細節,而是觀察整個生物體,在什麼樣的環境刺激下 (Stimulus, S),會做出什麼樣的整體反應 (Response, R) 。這就像是我們先觀察一台電腦在我們按下不同按鍵時,螢幕上會出現什麼,而不急著去拆解它。

赫爾選擇的是整體方法。他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實際可行的方式,先找出宏觀的行為規律,就像巴夫洛夫研究狗聽到鈴聲會流口水的條件反射一樣,這也是一種整體研究。他相信,這種整體研究的進展,反過來也能幫助神經生理學家們更好地理解大腦的微觀運作。

第五站:「看不見」卻很重要的東西 (中介變項的角色)

在研究行為的時候,有些東西是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的,比如環境中的光線、聲音,或者動物的跑跳動作。但有些東西是「看不見」的,卻對行為有重要影響。

  • 什麼是「中介變項」? 赫爾把這些看不見的、發生在生物體內部的因素,叫做「中介變項」(Intervening Variables) 。它們就像是刺激和反應之間的一個「中間環節」。
    • 例子一:「習慣」。 你騎腳踏車的「習慣」,別人是看不見的。別人只能看到你騎腳踏車的「動作」。這個「習慣」是你大腦裡形成的一種內在狀態。
    • 例子二:「飢餓感」。 別人也看不見你「肚子餓的感覺」,只能看到你因為飢餓而去「找東西吃的行為」。
  • 中介變項如何科學? 為了讓這些「看不見」的東西也能被科學地研究,赫爾強調,它們必須和「看得見」的東西聯繫起來。
    • 前因 (Antecedent, A):是什麼導致了這個中介變項的產生?(比如,長時間沒吃東西導致了「飢餓」;反覆練習導致了「習慣」的形成。)
    • 後果 (Consequent, B):這個中介變項又導致了什麼可觀察的結果?(比如,「飢餓」導致了進食行為;「習慣」導致了熟練的操作。)

所以,中介變項就像是一個黑箱子裡的東西 (X),我們雖然看不到 X 本身,但我們可以知道是什麼東西放進了黑箱子 (A),以及黑箱子裡出來了什麼東西 (B) 。通過研究 A 和 B 的關係,我們就能推測 X 的性質。

第六站:客觀!客觀!還是客觀!(客觀方法 vs. 主觀方法)

這是赫爾在這一章裡反覆強調的重點。他認為,要讓心理學成為真正的科學,就必須堅持「客觀」的方法。

  • 什麼是「客觀」? 就是只描述那些可以被大家共同觀察到、可以被測量的事實。比如,「當鈴聲響起後,狗流了多少毫升的口水。」這就是客觀描述。
  • 什麼是「主觀」? 就是憑藉自己的感覺、猜測去解釋行為。比如,「狗聽到鈴聲,心裡想著牛排,所以流口水了。」這就帶有主觀臆斷的成分。赫爾認為,我們無法直接知道動物心裡在想什麼,所以這種解釋不夠科學。
  • 避免「擬人化」:赫爾特別提醒,不要把人類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動物身上,認為動物也和我們一樣思考、一樣感受。這叫做「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在科學研究中是要盡量避免的。

赫爾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套只依賴可觀察的刺激、可觀察的反應以及它們之間可測量的關係的行為理論。

第七站:行為是「為了」什麼,還是「導致」了什麼?(客觀主義 vs. 目的論)

我們平常說話,常常會說「小明努力讀書是為了考上好大學」,或者「小鳥築巢是為了孵育下一代」。這種說法,聽起來好像未來的「目的」或「目標」是導致現在行為的原因。這種觀點,在哲學上叫做「目的論」(Teleology) 。

赫爾對這種直接把「目的」當作行為原因的解釋方式非常謹慎。他更傾向於從「因果鏈」的角度來看:

  • 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某些行為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某些結果。
  • 如果這個結果是好的(比如滿足了需求,得到了獎勵),那麼這個行為和引發它的刺激之間的連結就會被「增強」。
  • 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刺激和需求時,這個被增強的行為就更有可能再次出現。

所以,赫爾並不是否認生物的行為看起來很有「目的性」,但他認為這種「目的性」是學習和經驗累積的結果,而不是一個神秘的未來目標在「拉動」著現在的行為。科學的解釋應該從最基本的刺激-反應連結開始,一步一步地建構出複雜的、看似有目的的行為模式。

第八站:把生物想像成「超級機器人」(避免主觀主義的策略)

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堅持客觀的立場,赫爾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思考方法:我們可以試著把生物想像成一台非常精密的、能夠自我維持的「機器人」。

  • 為什麼要這樣想? 因為當我們思考如何設計一台機器人去完成某項任務時(比如在迷宮裡找到出口並獲取能源),我們就不能簡單地給機器人下達「去思考」或者「去感受」這樣的指令。我們必須思考:
    • 機器人需要什麼樣的感應器來接收環境資訊?
    • 它的「大腦」(中央處理器)需要遵循什麼樣的規則來處理這些資訊?
    • 它的「手腳」(執行部件)需要如何根據這些規則來行動?
  • 這樣想的好處:
    1. 避免擬人化:我們不太會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一台冷冰冰的機器人身上。
    2. 揭示真正問題:它能讓我們意識到,即使是看起來很簡單的行為(比如動物找食物),背後也可能涉及到非常複雜的控制機制和訊息處理過程。
    3. 警惕「實體化」:赫爾還提醒我們,不要把一些描述行為功能的詞語(比如「本能」、「智慧」)當成是某個真實存在的「東西」或「力量」在驅動行為。這就像是說機器人能走路是因為它有「走路的靈魂」,這顯然不是科學的解釋。我們應該去研究它是如何通過馬達、齒輪、感應器和程式的配合來實現走路這個功能的。

總結一下第二章

所以,赫爾的第二章,就像是為他整本書的理論大廈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地基。他告訴我們,研究行為要像研究其他自然科學一樣,堅持客觀的原則,關注那些可以被觀察、被測量的刺激和反應。他強調了生物與環境的互動、生存需求對活動的驅動作用,以及身體內部精密的訊息處理系統。他選擇了「整體」的研究方法,並引入了「中介變項」的概念來處理那些看不見的內部因素,但同時也強調這些中介變項必須與可觀察的前因後果緊密聯繫。最重要的是,他提醒我們要警惕主觀臆斷和目的論的陷阱,鼓勵我們用一種更為機械、更為客觀的視角來看待行為的產生和運作機制,就像分析一台複雜的機器人一樣。

這一章為我們理解後面更具體的行為原則(比如學習是如何發生的,習慣是如何形成的)鋪平了道路。它確立了一種「硬核」的科學態度,這在心理學的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希望這樣的講解,能讓大家對赫爾的「客觀行為理論」有一個初步的、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