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什麼時候一個看似普通的物體或行為會變成重要的「資訊」?
資訊的本質在於其被理解和解釋的背景。本書的例子中,房屋的百葉窗和鴿子本身在非知情人士眼中只是普通的物體。然而,對於尼利情報網及其英國聯絡人而言,百葉窗的開合模式和鴿子的出現都承載著關鍵的軍事情報。這個例子說明,當一個物體或行為被賦予特定的含義,並且這種含義被特定的群體所理解時,它就轉化為了資訊,即使在不知情的人看來它仍然是毫無意義的。馬歇爾·麥克魯漢的「媒介即訊息」的概念也與此相關,鴿子的存在本身就向鄂圖曼帝國傳達了間諜活動正在進行的訊息。
「真實」與「現實」之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這種區別很重要?
「真實」是對現實某個面向的準確描述,例如在加薩有確實一萬名鄂圖曼士兵。「現實」則包含了事物的所有面向和細節,是無法被完全捕捉和呈現的。即使一個描述在某個特定層面上是真實的,它也必然會忽略現實的其他許多面向。例如,僅僅指出有一萬名士兵,而沒有說明他們的經驗、裝備或士氣等細節,就無法完全反映當時的軍事現實。這種區別很重要,因為它提醒我們,任何資訊或敘述都只是對現實的簡化和選擇性呈現,永遠無法等同於完整的現實。在評估資訊的價值和影響時,我們需要意識到這種固有的局限性。
除了準確的事實陳述之外,還有哪些形式的「資訊」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什麼?
歷史上,許多不以準確描述現實為目的的「資訊」形式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占星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儘管其準確性存疑,但它卻影響了古代羅馬皇帝的決策,甚至現代國家如緬甸的首都遷移據稱也與占星術有關。另一個例子是音樂,音樂本身並不代表任何具體事物,因此無法判斷其真假,但它卻能夠有效地連接大量人群,同步他們的情感和行動。貨幣的價值也是如此,它並非基於其物質價值,而是基於人們對其價值的共同信念(一種「互為主體」的現實)。這些例子表明,資訊的力量不僅僅在於其是否「真實」,更在於其在社會中產生的連結、影響和人們賦予的意義。
為什麼書面文件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書面文件的發明超越了口語交流的限制,創造了新的「互為主體」的現實。在缺乏書面文件的口語社群中,所有權等概念依賴於社群成員的共識和行為。書面文件則將這些社會共識固定下來,例如古亞述語將貸款契約視為可以「殺死」(在償還後銷毀)的活物。契約本身就是現實,而不是對現實的描述。書面文件還提供了先例和模型,為後來的電腦技術奠定了基礎,電腦創造「互為主體」現實的能力正是這種力量的延伸。書面文件使得遠方的中央權威能夠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土地所有權等事務,也促進了更複雜的社會和經濟結構的發展。
官僚體系在追求特定目標時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官僚體系傾向於將現實劃分為僵硬的界限,這可能導致官僚人員在追求狹隘的目標時,忽略其行動的更廣泛影響。例如,一個負責提高工業產值的官員可能為了達成目標而無視環境保護,導致下游的生態災難。即使政府設立新的部門來解決這些問題,新的官僚體系也可能只關注其自身的目標,而忽略其他重要的考量。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是,官僚體系通常依賴於明確的職責劃分和規則,缺乏一個能夠全面考慮所有不同面向的整體視角。
極權主義政權如何運作以維持其對資訊和權力的控制?
極權主義資訊網路是高度中央集權的,權力集中在中央樞紐,資訊傾向於流向中央,最重要的決策也在此制定。極權主義政權,如納粹德國和史達林時期的蘇聯,試圖控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經濟到文化,甚至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它們通常建立龐大的監控和鎮壓體系,例如史達林的蘇聯就擁有龐大的政府機構、共產黨組織和秘密警察網絡(如 NKVD),這些機構互相監控,製造恐怖氛圍。然而,即使是極權主義政權也常常面臨技術上的限制,難以實現完全的控制。例如,羅馬帝國的尼祿就無法微觀管理偏遠地區農民的生活。極權主義的諷刺之處在於,其內部往往也存在嚴酷的清洗和自我監控機制,例如 NKVD 的高級將領在史達林時期就面臨極高的被逮捕和處決的風險。
電腦網路作為一種新的資訊技術,與以往的資訊技術(如印刷術和廣播)有何不同?這種不同帶來了什麼潛在的風險和可能性?
與以往被動地儲存、複製或傳播資訊的技術不同,電腦具有主動性。它們不僅可以儲存稅收資訊,還可以自行決定稅收額度或發明新的稅種;它們不僅可以複製聖經,還可以決定哪些文本應該被納入聖經,甚至撰寫新的註釋;它們不僅可以傳播政治演說和交響樂,還可以決定播放哪些內容,甚至創作新的演說和交響樂。這種主動性使得電腦成為潛在的自主行動者,它們的決策和行為可能超出人類的控制和理解,並主動塑造社會、文化和歷史。這帶來了被困在由電腦創造的虛假世界中的風險,如同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或佛教的「摩耶」概念。同時,電腦也可能進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的監控,甚至包括我們身體內部的生理數據,這可能被用於良善的目的,但也可能成為極權主義政權的工具。
在未來,由電腦主導的社會信用體系可能如何運作?這種系統的潛在優點和缺點是什麼?它是否一定會發現關於人的「真相」?
在未來,由電腦主導的社會信用體系可能會追蹤和評估個人的各種行為和數據,並給予相應的「分數」。例如,撿拾垃圾、幫助老人過馬路可能會加分,而擾鄰可能會扣分。高分可能帶來在購買火車票或申請大學時的優先權,而低分則可能導致失業或更高的保險費,甚至更嚴厲的司法判決。這種系統的潛在優點包括提高社會效率、鼓勵良好行為和預測風險等。然而,其缺點也顯而易見,例如可能侵犯個人隱私、導致歧視、缺乏透明度和可解釋性,以及難以準確評估複雜的人類行為和動機。此外,這種系統並非一定能發現關於人的「真相」,它很可能基於演算法的邏輯和設計者的偏見,創造和強加於我們一套「互為主體」的標準,而非真正理解個體的內在價值和複雜性。它更可能是一種為了維持社會秩序而設計的工具,而非追求個體真實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