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台灣經濟前景如何?

2025 年台灣經濟前景如何?

孫主任認為,台灣經濟在 2025 年將呈現與前兩年不同的風貌。過去兩年,AI 產業是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但在 2024 年下半年開始出現轉變。首先,民間消費明顯回溫,演唱會等活動帶動消費成長。其次,投資方面,雖然半導體投資衰退,但整體投資卻呈現強勁成長,顯示許多產業都在積極投資。第三,出口不再單靠 AI 獨撐大局,包括紡織、基電設備(如電力設備)等傳統產業也開始有亮眼表現,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因此,儘管預估 2025 年的經濟成長率可能略低於前兩年,但成長的動能更加多元且穩健,如同棒球比賽中多位選手都能貢獻安打得分,不再依賴單一產業的爆發性成長。

台灣經濟是否有「荷蘭病」的疑慮?

孫主任指出,過去幾年台灣確實曾被討論是否有過度依賴單一產業(當時是台積電)的「荷蘭病」現象。隨著 AI 產業的崛起,這種疑慮又轉移到 AI 相關產業。然而,孫主任認為,真正的護國神山不只是台積電,還包括提供穩定電力供應的台電。此外,台積電在發展自身技術的同時,也在積極扶植台灣本土的設備、材料等供應鏈廠商,有助於分散產業風險。雖然台灣部分傳統產業(如鋼鐵、石化、傳統機械等)面臨中國大陸產能過剩、日圓貶值及新興國家競爭等挑戰,但這些產業也在積極轉型,例如中鋼開發高附加價值的無人機電池鋼片,機械產業轉向無人機、機器人及 AI 自動化相關領域。因此,台灣經濟雖然有集中化的趨勢,但各產業也在努力尋求多元發展,降低過度依賴單一產業的風險。

川普再次上任後,台灣製造業是否能再次在美中科技戰中勝出?

孫主任認為,這次川普上任的背景與八年前不同。上次川普是政治素人,政策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對多個貿易夥伴發動攻擊,台灣和越南算是少數未受波及的地區。但這次川普已具備執政經驗,可能會採取更具策略性的做法,不再是無差別攻擊。他可能會先對較容易談判的盟友(如台灣、韓國、日本、歐洲)提出要求,例如增加購買美國商品或對美投資,以迅速取得政績。至於中國大陸、印度、越南等國,可能暫緩處理。在針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上,川普上次的貿易戰雖然持續了兩年,但並未完全達到預期效果。這次他可能會採取更精準的打擊方式,針對特定產業或公司(例如華為、抖音)實施限制,而非全面性的關稅,因為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出口結構已發生變化,且美國自身也有部分利益在其中。對於台灣,孫主任認為川普不太可能直接要求台積電將最新製程搬到美國,因為耗時太長,無法在他任內看到成果。更可能的是,他會要求台灣的 AI 伺服器組裝廠將產能移往美國,這既能創造美國就業,也能展現其政策成效。此外,台灣對美國軍火及其他產品的購買力,以及對美投資的能力,都可能成為川普爭取政績的籌碼。總體而言,台灣需要密切關注川普的政策動向,並做好應對準備。

如何看待 2025 年美國的升降息及債券殖利率走勢?

孫主任提醒,降息不一定對債券是好事。歷史數據顯示,過去美國七次降息週期中,債券上漲的次數並不多。降息的原因很重要,若因經濟衰退而降息,則可能對債券有利;若為預防性降息或因市場缺資金,則可能反而對股市更有利。過去兩年美國公債殖利率相對穩定,部分原因是美國調整了發債結構,減少發行十年期長債,增加發行三個月短期國庫券。這樣做雖然能降低長債對升息的敏感度,但也導致政府的利息支出不斷增加。川普上任後,其財政部長可能傾向於增加發行十年期長債,以鎖定較低的利率成本。然而,這可能會導致市場上長債供給增加,若美國持續升息甚至反向升息,則可能對債券市場造成壓力。此外,過去購買美國公債的主要買家(如中國大陸)近年來購買意願下降,也可能對債券需求產生負面影響。因此,不能單純以升降息來判斷債券殖利率走勢,還需考慮發債結構、市場供需等因素。

美聯儲的縮表政策在 2025 年是否會放緩或停止?

孫主任認為,美聯儲在 2022 年開始的縮表政策,持續從市場上抽走流動性,儘管聯邦基金利率曾暫停上升甚至小幅下降,但市場的資金壓力仍在。指標如擔保隔夜融資利率 (SOFR) 一度高於聯邦基金利率,顯示市場出現資金短缺。這也是美股在去年 7 月和 9 月出現較大波動的原因之一。為了緩解金融壓力,美聯儲可能需要在 2025 年放緩甚至停止縮表。儘管降息是聯準會常用的手段,但在縮表的大背景下,其效果可能有限。而且,美國目前的通膨壓力並未完全消除,進一步降息可能會加劇通膨。因此,放緩或停止縮表,讓市場流動性能夠喘息,可能是更有效的做法。近期美股波動加大,也可能預示著金融體系正面臨壓力,促使美聯儲重新評估其縮表策略。

如何看待中國大陸和印度製造業的未來發展?

孫主任分析,中國大陸和印度的製造業正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印度目前正積極發展製造業,以吸納農村勞動力,解決年輕人失業問題。他們推出多項產業刺激計畫,吸引國內外投資,尤其在電子產品組裝等領域已有初步成果。而中國大陸的製造業則面臨轉型挑戰,沿海地區部分外資撤離,房價表現不佳。中國大陸的應對策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往內陸發展,將沿海的產業和人才向內陸轉移,刺激內需;二是積極出海,將過剩產能轉移到東南亞、墨西哥等地,並透過併購、技術合作等方式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中國大陸的出海呈現供應鏈集體行動的特點,對其他國家的企業帶來競爭壓力。印度和中國大陸的發展模式類似雁行理論,印度正處於吸引第一波投資的階段,而中國大陸則在經歷產業升級和創新的過程。台灣中小企業在投資印度時需謹慎,大型企業可能更具優勢。

2025 年潛在的地緣政治風險有哪些?

孫主任認為,2025 年的地緣政治風險依然不容忽視。除了持續關注的俄烏戰爭和中東衝突外,亞洲地區的風險可能正在升高。北韓與俄羅斯的合作可能加劇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而日韓兩國的國內政治情勢也存在不確定性。南海問題也可能成為潛在的衝突點。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國家(如日本、澳洲、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似乎正在尋求與中國大陸緩和關係,這可能與川普上任後美國的政策方向有關。過去靠攏美國以對抗特定國家的策略,在川普可能採取單邊主義的情況下,可能不再適用。因此,台灣除了關注傳統的地緣政治熱點外,更應留意周邊國家與中國大陸關係的變化,以及可能出現的新貿易戰風險。

2025 年全球經濟是否面臨衰退風險?

孫主任認為,全球經濟在過去兩年就存在風險,當時主要依賴 AI 產業支撐,其他傳統產業表現不佳,部分原因是中國大陸的經濟表現疲軟及產能過剩問題。儘管中國大陸採取了貨幣寬鬆政策,但房地產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產能過剩的風險依然存在。然而,中國大陸今年可能會推出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並在「十四五」規劃下推動產業轉型。同時,中國大陸也在積極應對與美國的貿易關係變化,準備了多種應對方案。因此,雖然中國大陸經濟仍面臨挑戰,但也存在政策刺激和轉型的潛力。至於美國,在川普上任初期,其政策可能以刺激經濟成長為主要目標,短期內經濟衰退的風險可能較低,但仍需關注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及可能的金融市場波動。總體而言,2025 年全球經濟雖然存在不確定性,但各主要經濟體都在積極尋求應對策略,關鍵在於政策的有效性及地緣政治風險的演變。